接电话

九十年代后期,虽然在县城里也能经常看到电话的样子,但对于一般家庭而言,仍然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人们的远程通信更多的还是通过信件,如果特别着急的事,会发电报,按字收费,对字的精简程度要求较高。那会儿每隔一月多,便能收到大哥从遥远的大学寄来的信件,全家人坐在炕上一起品读,便是那时最幸福开心的一件事了。读完后,我会在父亲的嘱托下给大哥回信,刚开始父亲说一句我写一句;后来大点了,父亲说个大概,剩下的基本由我来写;再大点后,回信的事基本就由我来做主了。虽然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每次的信件基本都是报喜不报忧,家里所有的事都是好,身体也都是健康,但每每写信,总觉得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表的神圣与暖意。

后来我上高中后,大哥也已工作了,书信还如之前一样,会定期寄到家里来。周末回家,我也会一如既往地代父亲执笔写信。不过相比于之前,高中寄宿后,与大哥的沟通便多了一种高级的方式,电话。

那时房东家里也没有电话,但是距离房东三四十米远的一小卖部有一部电话。要说往外打,那是不敢奢望的消费,不过偶然间聊天,说小卖部的电话可以用来接,但需要收一块钱。于是乎,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大哥,便能在偶尔接到大哥打来的电话了。

记得第一次接电话,紧张地拿起来,竟然跟大哥说起了普通话,直到听见熟悉的声音才慢慢放松了下来。自此之后,小卖部的丫头突然跑过来,说有姓周的电话,我便知道这是我的电话了。记得那会儿接大哥电话,一般是在中午回来做饭的时候,一听到小卖部丫头这么一嗓子,都是条件反射式地立马蹦起来就往外跑。不过刚开始时,也经常被院里的友友们拿来说笑。“碎娃娃,咱们院子还有一个姓周的,你咋那么确定就是找你的”,一句话给我整的不知咋回答了。不过每次一听到电话来时,都是控制不住的就往外跑,生怕耽误一秒钟。

就这样,小卖部的红色电话陪伴了我的整个高中岁月。前些年回去看望房东,看小卖部还在,进去一看,老的不认识我了,小的我也不认识了,面面相觑,竟然一时语塞。不过看着几乎没大变化的商店样式,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瞬间感觉又回到了高中岁月。

后来考上大学后,书信作为主要的沟通联系方式,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不曾中断。然而慢慢地感受到,越来越多新兴的东西正在影响着我们。邮件、QQ就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宿舍里的电话也开始变得不再那么繁忙。而到大三后,越来越多同学都购置了手机,基本都是低价耐摔款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还有的会再选购个小灵通。所有的通信几乎在一瞬间,让原有的纸张信件不再被提及,也很少再看到有人写信或者收信了。时代的发展,尽在短短的不经意间,让延续了几千年的信件往来就此退出,想想还是充满了不舍......

如今,各类通信手段更是不胜枚举,多的让人跟不上,之前觉得充满了科幻的可视电话居然现在如此轻易被实现。只是时代越发展,反而对接受信息没有了期待,也不再如当初接电话时那般雀跃。面对当下如此之多的即时通信和即时要求,真是有些怀念那时的慢节奏。

你可能感兴趣的:(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