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徐来,开“窗”望海---参加“三名”培训体会

有一些“美好”注定终将遇见。

我县暑期“名教师名班主任”的“南京培训”因为“突然的新冠疫情”而被迫中断,就像一首云起雪飞、清耳悦心的交响乐戛然而止,虽余音缭绕,但总让人感觉“心有遗憾”。教体局刘兆忠局长“把南京的专家请到我们阳信”的承诺虽然给了我们很大“安慰”,但什么时候“再续佳曲”,我们心生期待,却无法确定。

但“惊喜”总是来得太突然,10月16号、17号,县教体局真把“南京”的四位教育专家请到了我们阳信,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苏派”教育的风采。在家门口接受这样的“高端”培训,我们多了几分从容和随意,也多了几分“接地气”的思考。

一、“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从教十年之久,无数次站在讲台上课,无数次查阅教参,无数次批阅作业,无数次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早已经不是什么“新手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教学风格”。但听了杨友红教授的《我们该有怎样的教学境界追求》报告,才知道,“新手教师”的要求,“熟手教师”的标准。

无论是“课标”、“教材”、“教法”,还是“课堂驾驭”、“学科素养”、“作业设计”,作为一名“教师”,都不能“蜻蜓点水”式的理解,“走马观花”般的实施,要求“钻之深”、“专而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的“教育”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教育”是“常识”,是长久的坚持,是“深挖”的专注,是长长的路慢慢的走,是没有掌声、没有鼓励,依旧日复一日的“耕耘”,然后坚信“种子”会发芽、拔节、生长。通过本次培训才明白“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所谓最美的教育境界,就是把“教育常识”做精、做专。

二、成长的最大力量来自每个人的“内心”。

每位教师的初心都是“即成就学生又成就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让自己的教育之旅美好又充实。我们的目标是“美好”的,我们的“成长”是需要时间和力量的,虽然社会、学校、家长对我们寄予厚望,但我们自己的“内驱力”才是教育教学“持久战”的主要力量。

聆听了靳忠校长《三格培养,各美其美》的报告,感悟颇深。明白一个人的成功来自制度的力量、环境的力量、管理的力量,但最关键的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力量。那么一个人冲破内心的种种桎梏、世俗的重重障碍,最终在艰难困苦中破茧成蝶,最大的力量应是生命成长的力量,应该是来自“内心”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三、用明天的视角来看自己今天的努力。

汪四楼教授《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缺少的思考》报告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汪教授的阐释,发现很多常见的、习惯的似是而非的教育行为和理念都是偏见。这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会反思的教师才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教师。

“没有调查、没有数据,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基础,教学行为就是空中楼阁。”汪教授的报告启发我们,作为教师需要的是真正思考,需要的是躬身研究。需要真正读书充电、实践实验、反思感悟、实践总结。在自己的“自留地”生长出“美丽”的、符合实际的幼苗。

“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教师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求成”,而是立于高处,认准“目标”,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博观才能约取,厚积才会薄发。坚信“种子”的力量,用未来的视角看待今天的努力,没有鲜花、没有鼓励、看不到付出的反馈,要依然坚持前行的方向。

“南”风徐来,开“窗”望海。南京的教育“专家”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领略了教育的波澜壮阔和一望无际,感受了教育的绚丽多彩和高深莫测。

“专家”南回,“大剧”落幕,我们不仅仅是“观望”和“心动”,更要“试水”和“行动”。以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躬身“下海”,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努力,收获教育这片海的“奇珍异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风徐来,开“窗”望海---参加“三名”培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