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玩的刻意练习

#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说到「刻意练习」,我首推万维钢对刻意练习的总结,有三个关键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2 .创建模型;

3 .即时反馈;

1.只在「学习区」学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是「舒适区」,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是「恐慌区」,暂时还学不会的技能;中间才是「学习区」。

就像学语言,太难的输入,完全听不懂是没用的。你在一个讲阿拉伯语的办公室听一年你还是不会,这是恐慌区;

太简单的,“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 and you?”听再多也是不会有长进,这就是舒适区。

只有在学习区内,才具有高度针对性。训练者知道自己不会的,以及需要改进的,一旦学会,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之前练习的英语流利说就是这样的设计。每一课的难度递增,持续练习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显然已经不是曾经的水平了。

2 .创建模型;

任何事物背后都必有道理。

这句话可真是有道理。说的正经些叫方法论,通俗说法叫「套路」。

李叫兽,就是那位被百度收购的李叫兽。他在一本书里写道,小时候经常打架,受欺负。于是为了学打架,买了几本教打架的书,仔细学完后总结了一条,「打架取胜的关键在于,用自己坚硬的地方击打对方柔软的位置」。

那么就简单了,只要做到用自己坚硬的部位,肘或膝盖,去打对手柔软的位置,同时避免对手打到自己软弱的位置。于是就再也没输过。

当然,他最终没走上打手这条路,也是因为人家学习更好,不用拼体力。

也就是说,做事要看到背后的本质,不然只能是费了力气,没有成效。

再比如说,婚姻专家判断一对夫妻在未来几年中会不会离婚,仅仅根据两口子十五分钟的对话就能搞定。依据的当然不是聊天内容或者有没有共同语言,而是把握一条:看双方是否互相鄙视。(可以自检一下哈)

进一步说就是,业余人是看表面,而专家是看结构,看套路。

有研究表明,技能是「长」在脑子里的,也就是说技能的习得,是依赖于大脑结构的硬件变化。通过练习,神经元被反复激发,会增加连接。加强到一定程度,于是你就会了。

3.即时反馈

参加写作训练营的小伙伴在肯定都报过很多写作课,很多都讲的「有道理」,但是自己终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因为只是听是没有效果的,要动手写,但是同样动手写了,自己却不知道写得怎么样,于是几天后也归于无效,因此这也是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与其他课的区别:有反馈!

写完后或左右桌互评,或老师点评,哪里写得好需要保持,哪些点表达欠缺,需要改进,经过这样的反馈和再练习,写作水平自然见长。

从刻意练习角度,这就是即时反馈

有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快。所以学习需要老师,倒不是说一定得教的怎么好,而是监督和反馈。

像国家队运动员,教练的水平一定会比运动员高吗,显然不一定,但运动员还是需要教练。需要他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动作是否标准,动作哪里需要改进。

「刻意练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一个人站在山脚准备爬山,绕着山脚走,虽然轻松但是走十年也上去,你得选择合适的坡度朝上走,这是选择「学习区」。行程中,你需要知道如何走台阶,如何走坡道,如何合理分配体力,这就是套路。整个过程中,还不可或缺的就是时时拿出地图来看,是不是朝着山顶的方向,路走偏了始终也不会到达山顶,这就是即使反馈。

刻意练习不好玩,但是对于真正考虑要提高技能水平的人,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好玩的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