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心的共有媒介
(续)
我们似乎都共有着同一个世界的原因,并不是有一个世界“在那里”,被无数独立的心所认知,相反,更确切地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在同一个无限意识中凝聚而成的,被意识所充满,是意识的修饰(或变形)。确实有一个世界是我们每个人所共有的,但那个世界并非由物质构成;它是心的一种振动,心的全部只是无限、不可分割的意识。
正是由于世界出现在无限、不可分割的意识中,由意识构成,所以,从每一个有限之心的角度来看,它才是同一个世界。它是同一个世界,因为所有的有限之心都是同一个意识的折射。这是意识的同一性,它在我们每一颗心中作为每一颗心而闪耀,这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共有同一个世界”的原因。同样地,在夜晚的梦中,所有的人物都感觉他们共有同一个世界,因为他们都是被同一个做梦的心所创造的。
世界的同一性正是意识的同一性。我们的共有世界正是我们的共有意识。宇宙的浩瀚正是意识的浩瀚。每一颗有限的心都感觉到世界比自己大许多,这一直觉是正确的。世界比个人之心拥有更多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在意识之外。当心体验到宇宙的浩瀚时,这是从它自己的有限角度,在体验上帝之无限存在的一个片段,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感到敬畏和惊奇。
唯物(或物质)主义使用主体间的一致性来证明,在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这个一致性就是,个人化的心共享其对同一个世界的体验。然而,这只是一种解释。这种主体间的一致性也可以用来肯定相反的观点,即:每个人对世界体验的相似性,是我们的心在最深层面的共有本质的必然结果。
可能有人会争辩说,不可能在这两个相反的断言中做出选择,因为二者都使用了同一个证据——即:我们的共有世界——来证明。它们之间有一个区别。物质主义的观点并不根植于体验。它需要一种抽象的推理方式,以意识之外的现实存在为前提,尽管没有人体验过这种情况,也不可能体验过。物质主义的观点肯定了一个从未被体验过的现实——物质,否定了那唯一一直在被体验的东西——意识本身。
第二种观点——不仅是灵性的,也是真正科学的观点——与我们的体验一致。因此,应该用奥克姆(Occam)的剃刀*把物质主义的观点从我们当代的世界观中剃掉,因此,物理定律应该升级为支配心的发展而非物质行为的规律。
(*原注:英国哲学家和神学家奥克姆·威廉(William of Ockham,约1287-1347年)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原则。这一原则可以解释为:“在相互竞争的假设中,应选择假设最少的假设。”)
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文化一直被物质主义的现实观所支配。没有必要指出这种观点的破坏性影响,因为社会之中的苦难和冲突程度不言而喻。如果人类在五百年内仍然存在,那么,人类将有希望回顾这一物质主义时期,正如我们现在回顾主导了我们世界文化几个世纪的“天圆地方”和“地心宇宙”的理论一样。如果人类在五百年后不存在了,那很可能是因为物质主义盛行的原因。
在物质主义范式下,人类不可能幸存。如果我们的种族,以及无数其他种族要幸存,我们将必须用唯意识模型代替唯物质模型。如果我们想要建立一个体验模型,我们就必须从坚实的基础开始,也就是,我们必须从体验开始。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以信念开始的范式,那么这个信念将会充满了该范式的每一个方面,而由此产生的一切,都将仅仅是其中包含的基本假设的扩展。
体验必须是实相的终极检验,因此,终极科学必须是体验本身的科学。体验的全部只是心,而心的全部只是意识。因此,终极科学必须是意识的科学。
意识的科学是意识对其自身的认知。意识对其自身的认知——是唯一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始终保持不变的认知,因此,是绝对知识或真理——必须是所有相对知识的基础和源泉。
基于任何其他理解的文化,由于其核心处的无知——对实相的无知,最终都必定会摧毁它自己,它迟早会站起来让人们反对他们自己、他们的星球,以及彼此。
第16章
对我们的永恒的记忆
我们通常都认为体验发生在时间之中,而“现在”正是我们给予时间中体验发生那一刻的名称。因此,时间被认为是一条线,无限地延伸至过去和未来,而现在,被认为是一个点,它正在缓慢地沿着那条线移动。
例如,我们认为,明天的早餐将会存在于将来的某一刻,而我们正在缓慢地沿着一条时间线朝向那件事。类似地,我们认为,昨天的早餐发生在过去的某一刻,它已经经由不断增长的时间期限,与现在分离。如果我们再往回走,我们会认为,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片刻,我们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生了,而且,我们正在沿着这条永恒的时间线前进,朝向将来的某一刻,那时,我们会消失或死去。
让我们把这一模型置于体验的严格审查之下,因为几乎我们所想和所感受的一切,以及随后,几乎我们的所有活动和人际关系,都是以这个时间模型为依据的。让我们首先想一想发生在过去的一件事。尽管那个想法是关于过去的一个想法,但无论如何,这个想法发生在现在,在当下。那么,不要思考过去,而是在现在,去实际体验它。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踏出现在,真正去访问被称为“过去”之地。试着真正走向昨天的早餐发生的那一刻,而不是对它的思考或想像——这两件事现在正在发生——相反,去实际体验它。
现在,想像未来的某一刻,早餐将在那时发生。想法发生在现在,但试着真正体验未来那一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离开现在,访问“未来”之地。看,以这种方式,就不只是在哲学层面,而是在体验层面,这两个时间,过去和未来,从来都没有被真正体验过。它们是概念,尽管对于实际目的是必要的,但它们与实际体验没有任何关系。
转到现在的体验上。现在的体验会持续多久?即使提出“现在持续多久”的问题都是在假设时间,而时间永远都不可能在体验中找到。在时间中持续的事物,必须有一个开始和一个结束。现在的体验,是在某一刻开始,也将在另一刻停止的某种东西吗?你可曾体验过现在的开始?如果体验过的话,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存在于它之前的是什么?为了体验任何事物的开始,我们必须存在于那个事物出现之前。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宣称它拥有一个开始——如果我们见证了它的形成的话。类似地,你可曾体验过现在的结束?如果体验过的话,那么,在它之后到来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