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纠偏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行,支持的声音有,反对的声音有之。虽然在实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纰漏,学生和老师的负担没有减反而增长不少。但是它的初心却绝非如此,它本来是要纠偏的:

  纠育人初心之偏,育人初心应该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思想纯洁、品格高尚的人,而非一个个智商高、分数高、知识含量高的考试机器。

    我出生于80年代的中国农村,那时候村子里有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每到冬日靠墙根坐着晒太阳;有正当壮年的成年人,从春到秋的起早贪黑的在田野里劳作,;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上学的日子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大家的日子都很清贫,但却出奇的团结,一个村里有一户种西瓜,大半个村都能吃上他家的瓜,因为收获的时候大半个村都帮着去摘瓜,那可真是个体力活,每一个都近20斤的大瓜从一个人手里扔到另一个人手里,这样传到地头上再装进袋子,一个壮汉能背四五个,那时候的人似乎有的是力气,给别人家干起活来则丝毫不偷奸耍滑的。孩子们不能加入到这样的高效队伍中,就只能一次抱着一个,穿过长长的瓜畦,踢踢踏踏的走过满是杂草的田埂,艰难的挪向停在远远的大路上的拖拉机。看着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像胖娃娃一样坐满一车,绿油油的瓜秧盖上去,腾腾的拖拉机拉着希望就启程了,每个孩子都知道这一车车的瓜就能换成暑假开学的学费,换成过年的新衣服,过年了稀罕吃食。

    那时候上学写字好有人喜欢,很厉害;会打球,有人喜欢,很厉害;会唱歌,跳舞,自不用说受人追捧。懵懵懂懂的长大了,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写字好,会打球,会唱歌,跳舞这些都无足轻重,只有有钱才有人喜欢,才厉害。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学我们中国有的是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社会,是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各取所需,一切共有的社会,那时候觉得共产主义可能快要实现了,而且对共产主义有真心的向往,现在的孩子觉得共产主义是空想,是笑话。对共产主义没有向往的人能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么?

    以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贬义词,嘲笑只会学习没有生活的读书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似乎就是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孩子也以此为荣,认为体力劳动是为人所不齿,所遗弃的劳动。孩子只要学习好,可以连自己的叔伯姨舅都不认,甚至父母兄弟之情也可以舍弃。以前说一个人不近人情都是不知书达理,嘲讽不知书达理的读书人说:“亏你还读过书”。而如今很多孩子见到自己的至亲都不理不睬,大家都特别理解地说:“天天读书累的”。

  不会生活,没有人情的高智商的人该是多么冰冷啊,他自己冰冷也无法给社会带来温暖,而双减是否能真的纠此偏颇?路漫漫其修远兮。

你可能感兴趣的:(双减政策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