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李镇西的阅读秘密

李镇西说,阅读是为了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清醒的活着 ,阅读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

阅读让李镇西从一个文学青年走上三尺讲台,并始终能保持教师的本色,在讲台上引领学生、讲台下影响同行,成为中国顶级的名师。

在大学里,李镇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每天如饥似渴的阅读。参加工作后,他依然保持着读书喜欢。他不逛商店,只逛书店。每天无论如何都要抽出时间阅读,外出开会,他也习惯带本书。他说只要你把读书当作内心的需要 ,同时养成习惯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读。他的阅读是见缝插针式的。

在李镇西心目中他读书深受他的岳父影响,在岳父的影响下,他把阅读视野延伸到李锐、钱钟书的风骨和情怀,转向流沙河、邵燕祥等名家的胸怀与大气。除了读教育报刊、人文书籍、教育经典理论,他还爱读中学生的书,包括写中学生和中学生写的书,目的是从另一个渠道走进学生的心灵。他的语文教学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给学生读小说。他很爱读网络文学作品,熟知网络语言,经常在学生面前露一手。他也爱读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时,在有疑虑的地方勾勾画画,做些批注。第二次重读时,重点关注这些批注。有时他会把同类题材的书拿来一起读,反复比较,读完之后情不自禁的把感想写出来。在他看来,读书要有人文精神,人文背景,心里要有几部经典文学作品垫底。谈及自己的读书秘诀,他坦然,无非是联想和思考。“联想”是读出自己的共鸣,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接通。“思考”是读出问题,思考、质疑、不轻易相信。“做到了这些,也就拉近了与教育名师、名家的距离”。

他用一辈子时间通读大师---苏霍姆林斯。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上,他不仅把自己当做一名学习者,还把自己当做一名研究者、实践者。而苏霍姆林斯基赋予他的则是浪漫、激情、感染力,以及童话般的憧憬、孩子般的特质。

他说红色阅读奠定他的人生底色,《红岩》、《烈火金刚》等红色经典深深影响着他的精神世界,毛泽东的诗歌让他热血燃烧,作家王蒙的《青春万岁》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的感染了他,特别是郑哥、杨蔷云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那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念,最终过滤结晶成他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并融入了他的血液,化作他一生的信念。

李镇西曾经对学生说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怎么才叫读懂了呢?就是八个字——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文章中读到自己喜欢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共鸣”。这需要“联想”。通过课文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所谓“读出问题”,就是要一边读一边发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就是推敲、研究乃至质疑。通俗的说,就是能提出问题,不懂的问题提的越多,说明读的越深入。

他认为作为担任学科教师的教师,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一点儿错都没有,而且是必须读的。问题是,如果教师只读与所教学科有关的书,不但其知识面会越来越窄,其视野也会越来越窄,其精神含量也会越来越稀薄。允许和知识相关的书作为一个有追求的教师,至少还应该读两类书。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

他说,有些老师总认为教育经典难以读懂且已经过时,这是误解。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词语晦涩难懂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是平易近人的,教育经典也不会过时,否则就不叫经典。应该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生活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除了教育著作,我还提倡教师多读一些非教育类的书,教师是知识分子。那么,我们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更多的取决于我们是否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教育与时代、社会发展息息相通。他曾经年轻教师说,要站在宇宙的高度看人生,站在人生的高度看教育,只有这样,教师的精神才会更加饱满。事业才会更加宽阔,课堂才会更加有活力

他一直在不停的阅读,这已经成了他的生存方式之一。他说阅读就是他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阅读不但赋予他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他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俯瞰语文教育;他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教参熟练操作者,他觉得自己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阅读与语文教学并非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富而更是更有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特级教师李镇西的阅读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