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图片发自App

读《蒋勋说唐诗》,第二讲是《春江花月夜》。题目和里面的部分句子非常熟悉。这次跟着蒋勋老师细细的品读,却是另一番的感动。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可是后人提到这首诗,称它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一共有九次转韵。

蒋勋老师将这首诗从情感上分为两部分。

这首诗如果以段落来分,它有两大段,前面一大段是关心宇宙之中的本质,(从“白云一片去悠悠”为第二部分),后面一段是关心人间的情。

人活在世间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宇宙之间“我”的角色,一个是人间情感中的角色。

一个外在的自我,一个内在的自我,平衡与看见这两个自我。这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两难。

而真正的分清、看到很难,做到平衡就更难。

惟愿在自己的  《春/江/花/月/夜》中,细细的打量自己,触摸并拥抱自己。

蒋勋老师将  《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的五个字断开,每个字都代表一个独立的个体,合起来成为一首“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亦合奏了一曲心灵的交响乐。

图片发自App

蒋勋老师将整首诗的节奏比作交响乐。

这首长诗非常像交响曲,让春天、江水、月亮、夜晚去对话,组成好几个乐章。

本来小提琴有独奏,大提琴有独奏,长笛或者法国号也有独奏,但结尾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统合,这首诗也是这样。所有的主题逐个出来一次,为我们阐述了生命的最后归宿。

按照蒋勋老师的分析,以欣赏交响乐的方式来聆听这首诗,是非常美的体验。

每一个韵都是一个独立的乐器在演奏,最后有一个整体的合奏。每个人从中都能感受到触碰自己内心的音符。

图片发自App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部分是作者眼中的《春/江/花/月/夜》,由不同的乐器独立的轮流演奏。

初春的江水奔流着,一如春天升腾的情感之流,奔腾汹涌。在有月光的夜晚流淌着,“宛转”的绕着开满春花的“芳甸”流淌……

月光将花、江水、夜空……一切景致映照得“一色无纤尘”,如“霰”、似“霜”,一色的白……除了“皎皎空中孤月轮”,其他的景致此时都“看不见”。

月亮是思念,此时心中的情感除了思念,其他都“看不见”,“一色无纤尘”……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一段及其熟悉,被无数次的引用,吟咏。

是生命本质的追问!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

谁又能回答得出呢!

人一代又一代的无穷尽的与江月相聚又别离,江月依旧,而那些故事、自己故事里的情感被“长江送流水”……在大自然中,在世事的流转中,人是渺小的,而在这一刻的自我又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发自App

接下来的部分是描写内心的情感。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白云悠悠”和“谁家扁舟子”,对应了“不胜愁”与“相思”情。

这份愁与相思,“卷不去”,“拂还来”,无法割舍。真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四句的情感我及其的喜欢。

思念的那个人,被同一片月光照着,却无法触摸到。

鸿雁飞过,江水留下(记得)了鸿雁的影子。

鱼儿在水里游过,水面留下了水纹。

鸿雁飞走了,鱼儿游走了,这一片光影、涟漪却被江水记得。这就是“无中生有”、“空即是色”的禅意吧。

前面的: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花、白沙、夜空都是存在的,却在那样的情感和状态中“看不见”了。

亦是“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吧。

图片发自App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一部分该算是交响乐的尾声的合奏了。

是完全情感的抒发和期待,期望。

图片发自App

诗如果不能够跟生命对话,就真的味同嚼蜡。

诗是与生命的对话与契合。每个人都有自己触动内心的结点。

蒋勋老师说,诗读过了,最好是“忘记”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某一个生命情境中,恰好与某一句诗契合、相遇,那句诗就脱口而出,真真正正的呈现,那该是灵魂的碰撞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