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和看完沈从文的情书,在日记里写下:我永远不会爱他的

自己永久不会爱他的(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而他又说过永远爱自己,这两个极端的固执,到头来终会演成一场悲剧。

张兆和日记 写于1930年7月

关于沈从文和张兆和之间感情一直被后人所热议,有人说,他们虽结婚,但终究是门不当户不对;也有人说,由于沈从文的死缠烂打才感动了张兆和,但那不是爱;还有人说:沈从文是“渣男”,和张兆和结婚后,又出轨另一女子。

这段看起来唯美的恋爱,也招来了一些是是非非,而今天我想从女性的角度来解读这段感情。

张兆和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出身优越她是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

01 不懂什么叫爱,我只想安心的读书

从沈从文开始追求张兆和,到两个人结为夫妻,大概经历了三年零九个月。沈从文在追求张兆和期间,两人写的情书,并没有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但在张兆和的日记里,发现了当时不满二十岁的她,摘录了沈从文给她写的部分信件,在这些信件中,后人可以了解,他们相识初期的感情纠葛。

张兆和很高冷,这种高冷并不是装出来的,面对沈从文的一封封情书,她最初并没有理睬。直到沈从文请求胡适出面,张兆和才开始注意沈从文。

他(胡适)夸沈是天才,中国小说家最有希望的什么,及至我把态度表明了,他才知道我并不爱他。

我说,这样的人太多了,如果一一去应对,简直没有读书的机会。

兆和日记 1930 年 7月

张兆和在和胡适谈话后,才开始给沈从文回信,并在信中婉言拒绝了沈从文的示爱。但沈从文并没有放弃对张兆和的追求,继续不断地写信,信中的文字在张兆和看来既带有示爱、又带有讥讽、甚至还有恐吓强硬的意思。

张兆和对突如其来的爱情既茫然又有负担。

当爱者不顾一切表达其爱意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如果双方都有爱意那则是两情相悦,而反之,对于被爱者是一种负担。

沈从文想让张兆和也爱上自己,但是他忘了,感情这事情,由不得人。爱的太深,会给被爱的人带来压力。

而此时的张兆和只想恢复平静,安心读书,沈从文一封封感情真挚的长信,并没有打动张兆和。

02 不是不解风情,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

张兆和是一名大家闺秀,每天沉浸于诗书琴画,沉思默想,宁静内敛。当时的她还在上学读书,在她的思想里,读书才是当下她应该着重的事情。

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感情冷漠,不回应,胡适曾误解她不尊重对方的感情。

而她之所以表现的克制和冷漠,一是因为怕影响读书,还有一个原因是怕无端惹来一些是是非非。

张兆和在日记里写道:

女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最软弱可怜的,她们的一切行动思想均在批评苛刻的批评下压制着。她们偶一不慎,生命上刻上永世不消的人们的口印,便永久留着一个洗不脱的污迹。

兆和日记 1930年 7月

沈从文当时爱的张兆和发狂,在给她的信中甚至写道:「 莫生我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吻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在封建社会还未瓦解不久的民国时代,对于张兆和这样生活在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十分在意自己的名声,在感情上不会轻易去接受来自男人的爱慕,怕惹来一些是是非非来,亵渎自己的清白。

显然对于沈从文这样露骨的示爱,身为大家闺秀的她并没有接受。

“大家闺秀”一词最早见自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贤媛》大家闺秀指的是儒学传家的士族中才貌双全品行优良的女子。

张兆和出身名门,她的一言一行,她的名声也间接代表着家庭。看过赵丽颖主演的《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的读者应该知道,主角明兰,生长在一个大家族中,从小家里对其进行教育和栽培,学习基本的礼仪和琴棋书画,在未出嫁之前,这些女孩是不可以随意与在外男性有说不清楚的关系。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这是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下,对女性的要求。

张家属于名门望族,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女孩,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出身名门,家教严格的张兆和自然不会轻易与男性通信。

03 勤俭持家 ,相夫教子

沈从文用一封封的信和信中真挚的感情,逐渐打动了张兆和,之后,沈从文又登门提亲。无论哪个女孩子也抵挡不住这样浪漫温情的文字:「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三年的时间,他们终于走向了婚姻,并生育了两个儿子。由于沈从文需要在外地工作,加之处于战争年代,所以有一段时间,他们婚后是分居的。

战争年代,家书抵万金,难得这些信件得以被保留下来。

人们经常说,婚前风花雪月,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任何人的一个婚姻都逃不过这样的状态,沈从文张兆和亦是。

沈从文在外工作,她独立照顾着两个孩子,操持着家,对于从小养尊处优的张兆和来说,实属不易。

张兆和在1937年10月写给沈从文的信:

你平常总怪我太刻苦自己,因小失大,现在该知道我不错了。家里谁都不懂节俭,事情要问我,我不省怎么办?不许你在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用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情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也是造化,我们应该怎样来使用这生命而不使他归于无用才好。


现在的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勤俭持家。

古典故事中,乐羊子之妻,她教导丈夫“志士不饮盗泉,廉士不食嗟来,”大丈夫不要嗟来之食,不用捡来的东西。当丈夫出门修行半途归家,他又教导丈夫做事不要拖延,不要中途而废。

张兆和虽比沈从文小八岁,但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比沈从文要成熟的多。她劝沈从文和她一起改变绅士小姐的习性,不要再提自由不自由的废话,而是面对现实的生活问题。

在沈从文外出求职的这段时间,她照顾着大家庭。在她写给沈从文的信中,常常会记下借过谁多少钱,还了多少,还剩多少,日子过的拮据时,朋友常会接济,而她每一笔都记得很清楚,并有钱之后如数奉还。

也许这样现实理性的女子,让充满浪漫主义的沈从文觉得有些缺乏情调,他们后来在信中开始有争执。张兆和觉得丈夫沈从文有些异想天开,说的多而做得少;沈从文来看张兆和太过现实,而缺乏了情趣。

两人的情感有了破裂,在爱情中患得患失的沈从文在这时,出轨了一位文艺女青年,对于这段感情,信中没有具体提及。

04 忘了去懂他

在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整理家书,集结出版,她在这本书的结尾写道: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理解,但是真正懂的他的为人,懂的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有那么几年,沈从文和家里人分居两室。每天晚上,他到张兆和那里去吃晚饭,然后带回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去住处吃。那几年的冬天,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寒冷最漫长的冬天了吧,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开始将精力从写作转移到学术上,一个人就着冷饭馒头,埋头进行学术研究。他的家就在咫尺之外,究竟是什么让他不愿意回家?

这个时候,他是否会想起胡适当年所说的话,「 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 」

文人学者的浪漫情怀,对自由的追求向往,是常人不能理解的。沈从文以为张兆和能懂她,但在信中,他经常患得患失,他满腔的浪漫主义情怀常常得不到回应。

沈从文是顽固的理想主义,张兆和则是冷静的现实主义,在时代的变化下,没人理解他的顽固。

与其说沈从文爱他的“三三”(张兆和昵称),不如说爱的是那个多年来在脑海中幻想的张兆和。

想到沈从文最初见到张兆和时:他那天上完课,在操场看到一个女学生,皮肤黑黑,身材壮实,在跑道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尽头将头发一甩,转身就往回走,仍然是吹口琴。

在现实和理想的夹击之下,我们的人生都要经历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的变故,环境的变化也会改变一个人。但是我们没有退路,慢慢调整,相识容易,相守相知难,试着去理解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兆和看完沈从文的情书,在日记里写下:我永远不会爱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