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王朝》——行走在别人的想象和社会变化之间

每一个越是有闲暇时间试图构想“理想的完美家庭”的人,越是可能不自觉地照搬想象中的所谓“皇室”、“贵族”、“上流人士”的家庭结构:为其能拥有的“天生威权”而羡妒,认为那是让家庭结构得以长久平稳维系的基石(时刻被人毕恭毕敬地对待可能很爽,按照礼仪对待他人似乎也不难,尽管一般人可能在真正的宫斗史里“活不过三集”);为其能拥有的财富和特权让他们不必找工作“为五斗米折腰”眼红(但不少王室成员却苦恼于有才华却不能得到切实的评价,从而获得机会施展,甚至会因为为了维系现任国王的尊严,被刻意排除在一些场合之外);为其由于用尽心力和财力保留下来的传统礼仪和习惯而着迷(尽管其中的许多内容,多数人都会自认绝对难以效仿)……

而放眼当今社会,最可能成为对应参照的,自然是英国王室温莎家族。自其家族血脉成为英国王权统治者以来,这个家族就以“将自己的一切献给王室”为傲,几代君主一直以恪守规矩、作风正派著称。无论是讲究排场、炫耀国威的,还是节俭朴素、抚慰民众的,也都无一例外地激发了同时代民众的爱国热情。不干涉政治,在战争面前指手画脚试图“搞独裁”或是“搞腐败”,更使温莎家族成了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代言人。即便近些年来,媒体让一些王室成员的花边新闻被传的铺天盖地,但温莎家族整体的形象,依旧整体保持了下来。他们曾经把保持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感作为家族的重要工作,以成为英国中产阶级在道德操守上的楷模。那些“离经叛道”的成员和行为,都会得到“特别处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变革在消除地域间差异的同时,也让英国的中产阶级对国家的剧变感到不安,甚至开始渴望回到战争前的平稳秩序,于是,时代在赋予温莎家族新的历史使命的之际,也开始了对温莎家族新的考验。

于是,要求女王和其他王室成员仅仅在日常生活中“恃才傲物”,“包括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进而满足所有人的期望要求,其行为举止也要与众不同”,已经算不上什么了。近些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人开始思考温莎王朝存在的意义:虽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能保证温莎王朝只要有继承人就能继续下去,但是,如果王室的育儿方法和宫廷传统,只会制造出更多连王室自己都难堪的丑闻(比如爱德华八世退位事件和查尔斯婚变事件),这个家族引以为傲的“保留传统、理想家庭”的标签就会被摘掉,如果这个家族自己都出现了“功能失调”的问题,他们还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呢?

巴基霍特认为,王室存在的意义在于震撼民众,此为英国王权得以延续的要害。所以,在爱德华八世还是大卫王子的时候,虽然他的外交行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的父亲乔治五世还是曾与他郑重讨论过关于他的私生活的问题。乔治五世认为,王室生活的高高在上,成为楷模是其义务,王子无权享受私生活(有越轨行为也得偷偷摸摸)。而大卫王子则认为,王室代表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步的社会观念,民众也认为王室不能反映传统家庭和道德观念,他履行了公众义务之后,任何人不该对他的私生活说三道四,希望国家能让他以他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生活下去。


毫无疑问,当时没能说服父亲的大卫王子,直到成为了为爱退位的爱德华八世也没明白,他那总是纠结于别人穿着不当的父亲只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内心的忧虑:在“君权神授”已经无意义的年代,王室必须依靠自我约束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来赢得民众的认可,才能得以继续存在。没有谁希望自己就是“末代皇帝”。而爱德华八世越是态度不羁,越是让政治家们担心,人们对还是王子的他的爱戴会让他失去国家责任感,让他可以通过自己的魅力影响朋友们,把国家牵扯进去,反过来动摇王权的根基。所以,当他退位后,英国王室和政府都对他进行了“冷处理”,即便他后来访问德国期间被纳粹利用进行宣传,也没有泛起什么水花。他的继任者,即弟弟乔治六世一家更是认为,如果没有献身王室,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全力捍卫王权,只想凭借血缘和婚姻就想跻身为王室成员,是自私自利、只想要奢华生活和至尊地位、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的行为。所以,尽管是无意中,乔治六世一家,特别是伊丽莎白王后,在基本上同时去北美访问的过程中,以自己获得的媲美埃及艳后式的全民崇拜光环,完败了已经成为温莎公爵的大卫。乔治六世一家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伊丽莎白公主大婚之际,以自己的勇气和大气振奋了国人之心,才算是暂时止住了对王室家族存在意义的质疑。

至于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感情纠葛,因为所处的时代发生的变化,王室能够打压反对派、不必改变的自信已经减弱,而且越是打压反对派越是不被关注,或者越是不改变越是被公众质疑。所以,当查尔斯在失去爱情并被“逼婚”的迷茫中遇到了一个看出了他的孤独的人,当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公主梦中的戴安娜答应成为王妃,喜欢传统文化并按照传统方式被教养长大的学者型王子和追求现代纪念并不喜读书的爱心型王妃的悲剧就此埋下了伏笔。随着民众越来越喜欢戴安娜王妃投身社会生活、参与慈善事业时展现出的王室风采,格里格那样的人开始感到,王权在上时,人们敬畏王权,不在乎谁为王;而女王与父亲受人爱戴后,人们却对王权本身是否还有生命力产生了怀疑。所以,“女王的当务之急是走下神坛,成为无冕之王”,说话做事都要掷地有声,引人注目。

可是,格里格的话,比起坚信“王室宫廷的奢华无度是毫无必要的,而王室本身代表了一种可笑的无政府主义”的左派,更能激怒女王。因为本质上,人们把女王当作统治者,女王的行为才能提现国家意志。女王拥有权力,不但是因为法律,继承来的温莎家族作为乡村贵族的特权,她本人的非凡特质,也是因为她一直在小心掌舵,判定何时应该随时代进行改变,决定在何时获取关注。比如同意拍摄王室纪录片,虽然让王室生活不再神秘,但也让王室成员们从影片收到的反馈中找到了民众期许、各自身上有待针对性改正的缺点。


也许,单单凭借这些,并不足以让这个英国“第一家庭”继续成为人们争相关注、研究的对象。但巴基霍特略带浪漫色彩地解释道:王权体制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一种政府形式,而议会民主制却是“让人搞不懂的”。人们常说的,人是受自己的想象力所管束的;然而,通常人们的思维都是被自己想象力中的弱点所控制。一个宪章的主体、一次集会的行为、政党之间的权力斗争、一股思潮的默默风行,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常复杂的因素交错在一起,让人难以辨清,而且很容易误导民众。与之相比,一个个体行为的意愿、一个个体精神的表达,这些都是容易理解的思想。每个人都能懂,而且没有人会把这些东西遗忘。

这些说法,对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依旧颇有封建家族观念的国人,更是能因此明白为什么多么无趣的古装剧自己都能看得下去。然而时代的演变推动,总能让有的人不惜工本地要保留一些传统事物,而这些事物又会因为能被保存下来的价值被人仰望,从而成为更加令人信服的——这往往是别人想象的最多的环节,也是变化频出的过程,恐怕也是温莎王朝之于我们除了消磨时间外最重要的存在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莎王朝》——行走在别人的想象和社会变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