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

今天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又一次让我了解了怎样做父母,怎样和孩子说话。

班会课


没有哪位父母一大早醒来就打算着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这些小冲突、小麻烦往往都是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所引起的,这些小冲突、小麻烦并不代表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我们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有时候我们说过的话,回过头来想一想,觉得说的有点过分了。在这些冲突中,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所以我们父母就要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是有技巧的,因为语言就像刀,它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艺术,他有自己的含义,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我们父母往往会把这些忽视,觉得孩子都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就按我们的意识去给孩子讲话,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你当孩子说话的时候,特别在问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他最终想要什么,当孩子感到被理解的时候,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会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所以我们要学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学会和孩子共情。

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这是毫无效果的对话。所以有时候我们空洞的说教会遭到孩子的拒绝,他们会讨厌我们的说教,嫌父母的话太多了,太唠叨了。父母常常站在大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们有时候在对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充满了批评和教导,也缺乏对孩子的尊重。

和孩子的沟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要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他的行为作出教导。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的时候,他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能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当我们遇到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家长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了他们那样的行为。所以我们在纠正他们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事实上,当孩子遇到问难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生气,然后把他们的窘迫迁怒于他人。而这常常激怒父母,然后父母就责怪孩子,说一些事后会觉得后悔的话,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既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当孩子心情平静的时候,他们才能正确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正确的举动就是集中精力,集中注意力,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话。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的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是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知道他们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想要重要。

对着一面镜子,我们需要的是影像,不是说教。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成天感到伤心,愤怒,困惑或者痛苦,在这样的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于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

读的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周五和班里小钟的事情。清明节回来到了周五,小钟还有两项作业没有完成。问他为什么要完成,是不是不会,他说都会,为什么不写?他说不愿意写。

过了一会儿,他把作文本写完了,我打开看了,虽然很短,但表达的意思很清楚,不写作业是因为心里和老师作对。

看到这个信息就把他叫过来询问情况。他低着头不说话,我让他回家写在日记上,用写信方式进行沟通。

今天批改日记,看到他写的心里话和老师作对,是因为老师上课点名批评了他,他觉得让自己难堪了,心理上就和老师进行作对,故意的不写作业。

和数学老师简单沟通之后,下午的体育课找来和小钟一起聊天。

我站在他的角度去和他聊。我说:老师上课点你的名字,你肯定觉得很丢人,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心里也很生气。他不作声,我继续说:老师的做法有些不妥,可是,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好让你不漏掉一个知识点,怕你学不会……老师说话太急切了,没有站在你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肯定是老师的不对。但是你的做法就妥当吗?如果。批评之后你马上改正,没有这样的抵触心理,认真完成作业,老师就不会一次又一次的点你的名字。如果只是课堂上当众批评了你一次。大家可能就忘了,如果你处处和老师作对上课,故意不听讲,作业故意不完成,那老师会接二连三点你的名字,那么你在同学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他听着我的话哭了起来。我停下来不说,静静地等他安抚自己的情绪。告诉他说痛哭也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有时候有了情绪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放松自己,千万别憋着,别把自己憋出问题来。

停了一会儿,他的情绪稳定了很多。他跟我说他很后悔自己那样做,觉得对不起老师。我安慰他说:不是对不起老师,是对不起你自己,上课不听也好,不做作业也罢,和老师关系不大,受损失大的是自己。

他还在啜泣,告诉我说,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关心过他的心思。从他的话里,看到了孩子的内心多么渴望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呀。

可是,当我们的孩子感到苦恼,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时,我们很自然的会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通常会明白无误的说出来——你是不是故意的——“你太迟钝了,不知道该怎么做。”简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

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理解他们,我们就向孩子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在这个重要信息背后是一种保证:“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有话好好说,孩子才爱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话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