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个人成长的思维认识:从好为人师到证伪主义

我记得第一次接触“好为人师”这个词的时候是在高二的教室里,当时有两个同学在窃窃私语的评论班级里另一个同学,评价别人的就是“好为人师”这个词,过了不久这件事情被当事人知道了,随后这位同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也不愿意主动和被人沟通了。

“好为人师”乍听之下也许没有什么感触,如果细细品味的话,会发现这个词蕴含了强大的杀伤力,之所以我高中同学会因此产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对人用这种评价,简直手持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狠狠地捅穿了另一个人的善意。除了之外,的确存在自己能力不行、技术上不过硬却又喜欢给人“东拉西扯”的人,这类人也要分开看。好的那一种纯粹是热心肠,即便自己也是半吊子的水平,也愿意知无不言的对别人,甚至倾囊相授。差的一种则不一样,有的差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的差在心术不正还不自知,后者看起来像“好为人师”,其实是人品有问题,

细想之下,其实我们应该要意识到——自己平时展现出来的形象,在别人眼里的样子和自己的认识是有一定差距的。如何才能不被流言蜚语和网络暴力中伤呢?这就得从我们自身与人交流时的姿态说起了。在这之前,先分析为什么像“好为人师”这样的评价会造成这么恐怖的改变。

凡是那些愿意和我们分享的,愿意教导我们成长的人,本质上都是内心善良的人。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这类人,会发现他们除了愿意分享之外还有更多的闪光点和值得敬佩的地方。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颗积极的心态,于是那部分心思消极的人即便在“授人以渔”的时候,也还会对施予人报以妒忌、怨恨。阴暗的内心万一不能恢复阳光乐观,就会愤愤不平的说“他算什么?他凭什么?”最终把“好为人师”的评价贴在想帮助自己、给予自己指导的人身上,企图拉低对方的高度,来抬高自己的外部形象。正因如此,这个世上真正有实力、有水平的人在屡屡受伤后,就变得不乐意与人交流,更不会轻易的开口给出指导和建议。因为他们知道——社会上到处都是咬死农夫的蛇,少有知恩图报的例子,所以“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这就是说别人“好为人师”后,对大部分心地善良的人造成的伤害。

现代社会文字沟通的方式已经比说话沟通更加普及了,要想自己展现出来的姿态不被人误解,除了注意不要给别人留下好为人师的印象外,更要注意的是文字交流的局限性和误会性。即便是在同个办公室,甚至只是前后桌,极有可能彼此之间并不说话,而是通过系统平台或是邮箱交流情况。这种模式下看不到彼此的面目表情,无法听到别人音量大小、语气强弱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误会对方意思的情况,在这事前如果不具备好好和他人沟通的意识,不但整体工作进度会受到影响,而且情绪也会越来越糟糕。要想在别人眼里保持良好的姿态,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对别人保持充分的沟通。文字达不到效果的话就打电话,打电话还是没用的话就安排见面,方法一定是有的,而且不同的方法优势也不一样,不从沟通层面解决姿态问题,越往后越难处理得当。这样既不会给人以高高在上、没大没小的感觉,也能够做到事无巨细都仔细研究,好好分析。不往这方面去想的话,谁都会误认为自己没问题,殊不知长此以往,自己的问题将形成某一刻板的形象固化在别人的心中。到那个时候再想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样子,就太难也太晚了。

2.情是情,钱是钱。面对职场事故的时候,高智商的人擅长聚焦于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情商的人擅长聚焦于分析肇事者,搞不清状况的人只会强调利弊。在具体问题面前通过交流表露出来的各自姿态,就是各自能力的展现。不要该和别人谈感情的时候谈钱,也不要该和别人谈钱的时候谈感情,姿态的展现从来都不是“你认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而是别人认为的。如果所有人都这样看的事情,那么这个事情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不要钱情不分,强词夺理。存不存在“众人皆醉我独醒”呢?也是存在的,可这却是极少数。

3.你的想法要能经得起“证伪”。在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提到:

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根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乃至将最初的假说全盘否定。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和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试错法的结果只能是一个较好的假说,但不是最好的假说。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说出来的话总是高举“正确”的大旗,却无法被证伪,那就说明这个人说出来的都是些“假大空”的废话——我们不可能总是做老好人,也不能和稀泥,不可能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指一通然后说一句就往刚才指过的方向走就对了。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劳永逸、永远不错的好办法,也不存在百分百理想化、准确化的事情。所有表达的观点如果既让人挑不出毛病,又完全无法执行和实践,这类观点就是“不可证伪”的,永远也做不到和做不了。因此说话企图滴水不漏,左右逢源的人大家要小心了——这人虚伪的一塌糊涂。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谈个人成长的思维认识:从好为人师到证伪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