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迷津,唯有自渡》| 当世界杂芜时,愿我们回身看向自己,勇敢前行。

《万般迷津,唯有自渡》| 当世界杂芜时,愿我们回身看向自己,勇敢前行。

风筝有风,海豚有海,我存在于我的存在。大家好,我是阅读者“时寸光”,今天读了一本《万般迷津,唯有自渡》,没有想到国学家、文学家、教育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这么接地气,这样地生活化,这样地真实动人。 

第一篇读来就令人落泪。外出求学近十年的季老师,突然收到电报通知,他的老母亲与世长辞了。孤独地坐在火车上默默地哭,那个给他生命、一直牵挂于他的人,永远的走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仍有许多童年可回记,有许多亲恩可留连。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种人生凄凉无望的感觉,是面对生死而必然产生的情绪。回到老家老屋,那8天里屋里停着棺木,他的身体和思绪都如同抽空了一般,木然地维持着。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度过那8天的,似乎一边听着别人的安排和安慰的话语,却完全记不住到底听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其间一个瘪着嘴的老女人,应该是族亲,小时候抱过他亲过他的长辈,总是拉着小孙子来看他,却说着跟别的人不一样的话。她总是絮絮叨叨地念着一件事,她的外出参军的儿子,能不能打听到消息,打仗有什么动态,一般会去到哪里。一遍又一遍,眼睛里透着热切的盼望,盼望能收到儿子的消息,盼望着儿子归来,一家人团聚。后来季老师的母亲出殡了,屋子里空了,他的心也更空了,母子隔离的痛苦情感,他似乎感受得更深切了。而那个老妇人仍然来,她的孙子像一个小可怜般的拖在身后。她带来一封信,村子里没人识字,所以这封信虽然收到许久,仍然没有人念给她听。只是季老师打开那封信,是战友写来的,大意是她儿子已经在战争中阵亡了,让她派人去收尸……看着满怀希冀的老妇人,他的亲人,他说不出口这个坏消息。只能骗她说,她的儿子很好,不久就会回来。他不想风烛残年的她,品尝失子之痛。只想祝福她安享晚年,生活更快乐些。

最感动的是一篇文章,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书生们不配有,这样的手属于那些底层的劳动人民,属于我们的父母。我对这双手再熟悉不过,我虽然并没有握过,但是常常见到。父母是农民,后来随我进城,仍然不曾停止劳作。他们继续去干活,甚至干到快七十岁,仍不想停下来。他们知道一旦停下来,身体容易生病,精神容易倒下。我父亲在一所大专学校里做花农,平常还开点荒地种些菜、花生和玉米。他不会玩智能手机,空闲时间里都在泥土边劳作,回到家吃了饭坐下来就打瞌睡。“一张饱经风霜布满了皱纹的脸,一双和善慈祥的眼睛,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我读着文字,脑海里立即就有了画面。

老师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读过许多季老的文章,感觉许多文章好像是报纸、杂志向他约稿而来的,于他像写作文一般,很高难度高质量的去完成似的。季老的文章读多了,就了解了很多关于他人生的境况。他的父亲和大伯两兄弟早年出去闯世面,在大城市里讨生活,幸运地中了一次大奖。后来大伯留在大城市里,而他父亲回到老家,买了田地,盖了大房子,很是阔绰了几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置办的产业没几年又被他父亲给败光了,甚至穷到吃上不饭,要靠城里的大伯常常接济。后来他能去大城市求学,也是大伯在提供支持。他能够走出来,一是自己聪明又努力,二是大伯等恩人的帮衬大。

我是时寸光,温和又凶猛,孤独又灿烂。想写更多字,照亮自己,也留下遗憾。读季老的书《万般迷津,唯有自渡》,觉得老人的文字中特别真诚,他很认真的对待生活、思考生命,同时细致地记录着自己的感悟,讲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他的生命哲学是:人生需自渡。人生有悲欢无常,保持生命的激情与热情,做真正的自己,就能渡到生命的彼岸。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般迷津,唯有自渡》| 当世界杂芜时,愿我们回身看向自己,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