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集体意识”让大众了解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但三位心理学巨头的另一位——阿德勒却容易被人忽略,因为他的理论和我们的常识相悖。然而当你了解后你会发现为什么阿德勒的心理学被成为个人的心理学,因为他可以解决个人生活中的很多困惑。
最近看了《被讨厌的勇气》,里面很多金句,值得反复思考,并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很多人觉得自己的 不幸是原生家庭的错,但实际上过去已无法改变,只有改变对过去事件的看法,改变所赋予的意义。而不是当成借口。阿德勒的理论用“目的论”来解释,有时我们是先有了“目的”,才会去诠释。)
·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有时表面上我们想改变,想换个环境,但内在实际上是惧怕的,人总是习惯以熟悉的安全感,尽管熟悉的环境早已令人不满。所以你真的决心改变了吗?)
·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悔恨过去,焦虑未来都解决不了眼下的问题。)
·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哭穷、卖惨,只是想获得特别的关注,不想再这么惨?就不要靠卖惨来博眼球。)
·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除了发怒还有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发怒真的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换种说话的语气试试。)
·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两点: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也有两点:“我有能力”的意识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 阿德勒把人生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都是广义的来看,工作不只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交友要有宇宙视野,爱不仅仅是爱情。)
· 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处在社会中,无法避免。)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 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 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是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 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 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 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这点对于家长很难做到,只能是尽量少干预,做守望者。帮助孩子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因为你不按常理出牌,不惧怕别人的眼光,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活得洒脱)
·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指数缺乏勇气。
· 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做家务、做一些低报酬的事情、要花时间等待等等,以奉献精神的眼光看就不同了。)
·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