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的梦想

我们学习过的孔子还有正在学习的孟子,他们的一生其实都用在了人政上,他们都有在想恢复仁政,但是最终就并没有成功。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去推行仁政呢?

《泰誓》里面说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视和民视有什么关系呢?在我们古代的政治中,皇帝就是天,所以为什么皇帝都叫自己为天子,意思就是天的子。

但如果天子和纣王一样,行暴政,昏庸无能。那么推翻他也不是反天的事情,而是顺天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天子如果昏庸无能,那么就无法让这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中的人民走向一个不断兴盛的路。而这时候天子没有用,就要换一个天子,换一个可以带领人民走向兴盛的天子。而这也就是推翻的合法性。而天子主要的作用其实就是上至天道,下贯人心。

而这里面的思想和儒家政治理念其实是有关系的。

孔子曾经在周游列国中为一个君王提出了治国的方略,就是庶之,富之,教之。而庶之富之教之其实就是仁政。而王其实要做的就是推到老百姓这里。

而孟子说过: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五霸是三王的罪人,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大夫是诸侯的罪人。

为什么说五霸者是三王的罪人呢?

三王其实指的就是尧舜禹这三王,而五霸指的就是春秋五霸。尧舜禹之后,就是这五霸。五霸之所以能够成为五霸,是因为他们违礼了。

五霸是推翻三王才当上了五霸,而这其实就是以下欺上,在名义上是不顺的,哪怕当时的天子无能,天子依然在那儿,他依然活着,他们不应该无视他。

而到了诸侯也是同样的道理,诸侯也是以下犯上,但是他犯上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

如果说排一个名次,那么首先就是是三王,然后是五霸,之后是诸侯,然后是大夫。

五霸征求利益是为了自己的联盟而诸侯要求利益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到了大夫这里他所要的利益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并没有考虑到更大的一个范围。

而在这样的时代孟子推行仁政可能会遭遇什么问题呢?

在春秋时期,也就是在孔子的时期,国与国之间至少还有一个礼的形式。虽然这样做不对,但是我口中也要说自己这样做是有礼的。但是到了孟子的时期,战国时期整个局势就是大变。别说遵守礼乐了就连礼乐的形式都已经被废除了。当时几乎是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在继续遵守“游戏规则”了。

那么如果孟子想要推行仁政,就要让那些人恢复这个游戏规则,继续遵守这个游戏规则。

但是虽然说当时已经没有这个游戏规则了,那为什么很多个国君都依然会去邀请孟子到自己的国家帮助自己呢?其实君王都是很想有仁政之后的结果的,毕竟,因为让人民多起来,富有起来,并且有教养。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君王去实行仁政,那么仁政首先对于君王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当时道统和正统是没有分开的,所以仁证能否推行下去,是要依赖于君王,有没有德,有没有仁。

第2点就是哪怕一个君王他的确有仁德,但是他也要纠结一下,要不要真正的去实行仁政。

因为人证我们在前面收到了要庶之富之教之。但是要让人民安居乐业,至少要让人多起来,至少要让人活着。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每个国家与国家之间几乎都是连年的战争,而战争就建立在了钱上。因为这些钱要用到兵上,用到士兵的吃穿住上,那就要从人民那里拿到这些钱。这也就有了杜甫诗中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场面。人民的钱被花光了,那人民就没有钱买吃的,也没有钱去安居乐业。人们连活都快活不下去了,还会跟随你吗?当然不会。

那么不能收税意味着死,收税也意味着死,这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决定。因为收了税相当于人民会死,但是不收税,没有士兵的保护,国又会亡。所以我们并不能说孟子的这个举措是错的,只能说他的时机不太恰当。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政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