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原因这篇文章被封了,多次询问也没人搭理我。有朋友想看却看不到了,只好用笨法子原文拷贝,再发一遍)
“不明觉厉”,是近几年网络新词中相当有生命力的一个,也是呼声最高的有望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几个新词之一。
这个词的意思我猜大家都明白,如果你真不不明白,恐怕要反思一下自己了,是不是很久不食人间烟火啦。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很多新鲜的事物一下子涌进国门,”不明觉厉“这种情绪就开始在人群中滋长了。我记得那时候,听到满嘴飙英文词的人,或者看到镶嵌着英文缩略语的文章,就有这种感觉。现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了,生活中不停地涌现出新名词,新概念,比如大数据,区块链,新零售,数字化转型等等,不明究里的我,每每听到这些新玩意儿,不由得感觉到皮袍下面的小来。总之,”不明觉厉“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公共情绪了。
如果你是艺术圈子的,“不明觉厉”或许能增添一层朦胧的美感。如果你是要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空气中却弥漫了“不明觉厉”的味道,恐怕就不妙了。
假设你的公司最近经营状况不太好,你感觉管理没跟上,打算请一个咨询顾问来。顾问比划了一番后,你”不明觉厉“了,请问你该怎么办呢?
我劝你还是小心点儿吧,有可能这名顾问理论知识很丰富,但是他还没有换位思考,没能放下他专家的身份而对你的实际情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没能在他的理论和你的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来,如果你沉浸在对高手高高手的膜拜之情下,对顾问产生了心理依赖,期待顾问妙手回春,恐怕会有很多并发症呢。
怎么办呢?更多分享一些公司的实际情况,问一些关于怎么做(how)的问题,“不明觉厉”的薄雾就会慢慢散开了。
再有,如果你是一名培训师,你的课堂上产生了“不明觉厉”的情绪,你又该怎么办呢,你会不会受到这种情绪感染,也觉得自己厉害起来,如果是这样,你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也错失了自己学习成长的机会了。因为“不明觉厉”暗示你所传授的与他们的现实勾搭不上,这正是你拓宽视野,升级你的认知的大好机会。
提问依然是必杀技,你可以问,这个方法在你的实际工作中用得上吗?怎么用呢?可能会有什么障碍?
总之,“不明觉厉”是一个预警信号,觉察了这个信号,可能带来双方的成长。如果无视这个信号,听之任之,恐怕就要变成“不切实际”了。
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说,”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谁能说清楚?对资本主义又有谁能说清楚?反正,我是不懂,我说不清楚。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我看除了实事求是这一条外,我今天还不能讲得很清楚。我看也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就不要去争论。勇敢试。要把不争论作为一条原则定下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实事求是,就是对治“不明觉厉”的良方。
改革开放四十年,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很迅猛,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是农民,或者手工艺人,没有学过管理,为什么他们的企业也经营得很好呢?
我曾经辅导过浙江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是个富二代,他告诉我他的父亲曾经跟他说过,搞企业有几个岗位一定要用自己人,一是会计,二是看大门的,三是管仓库的。
这就是管理智慧,没有什么光鲜的理论模型,但是真管用。
问题是,当这些企业从上百人扩张到上千人,从求生存进入到求发展阶段怎么办?直接导入现代化管理体系,比如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平衡计分卡,好不好?很难说,现实往往是不死也要脱层皮。
不是说精益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平衡计分卡这些东西不好,这些都是好东西,关键在于你能否深入客户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
邓小平说,“打江山的时候,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王明每个人都自以为比毛有学问,但毛胜就胜在实事求是。但后来,他也以为他就是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化身和发展。其实,他跟我一样,凡夫俗子一个。”
很多新潮的管理理论,最初都是凡夫俗子(门外汉)创造的。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是一名地道的技术男,27岁那年创办京瓷株式会社时,对经营一无所知,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恰恰因为他是个门外汉,才发现了财务报表一个致命的弱点:报表上的数字都是过去时,滞后很厉害,有时一个经营决策发生,好几个月以后才能从数字上看到效果。专业人士看惯了这张表,反而不认为这是弱点,认为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于是稻盛和夫把复杂的报表简化为一张结算表,只突出一个核心:利润=销售-成本。并且尽可能缩短反馈时间,这样子就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实时的参照。从中他还悟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经营企业无非就是销售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又过了几年,当京瓷扩张到两三百人的时候,麻烦又来了。他一个人开发、生产、销售一把抓,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啥事儿都要他盯着,他非常困惑为何底下的员工不能像他一样积极主动性。那时候他可没有学过OD(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组织发展),甚至不知道世上还有管理顾问这种职业。他又琢磨了,二三十人时我管得轻松自在,二三百人我就不行了。我的干部们大多跟我一样,管不了大组织,但是带小团队没问题,要是我把公司拆分为好多“自负盈亏”的小单元,会怎么样呢?于是他这么做了,把企业分解为几十个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张结算表,按照“销售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思想来经营。
这种经营方法后来被总结为“阿米巴经营”。阿米巴经营现在成了一种新潮的方法论。当一个东西成为时尚的时候,不明觉厉的效应就来了,很多企业在导入时往往更关注形式,而忽视了稻盛和夫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回到浙江的那家民营企业。创始人关于掌控会计,仓库,和大门三个关键点的思想,用现代管理的术语来说,相当于为企业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折腾,出不了大事。导入现代化管理体系,相当于对原有的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原来的平台的核心是人治,升级后平台的核心是兼具法治和人治,人还是那些人,但是效率提升了。从这个角度来切入,也许阻力就会小很多。
1987年10月,美国铝业公司迎来了一位新总裁,保罗•奥尼尔,彼时美铝的情况很不好,经营陷入困境,刚发生过1.5万名员工的大罢工。奥尼尔召开第一次股东会时,汇报了他的工作思路。他说“我想和你们谈谈工人的安全问题,每年都会发生美铝工人严重受伤事件,令工厂不得不停工。我们的安全记录很差,我要抓安全问题。”他的这番出场亮相把股东们吓坏了,完全不像一个500强公司的CEO做派,怎么看怎么是一个工厂安全员的格局,懂不懂经营管理啊,有的股东甚至马上卖掉了美铝的股份。
实际情况是,奥尼尔上任不到一年,美铝就取得了空前的利润,他2000年离任时,公司每年净收益是他上任前的5倍,美铝的股票市值从150亿美元涨到270亿美元。
为什么奥尼尔成功了呢,因为他抓住了“安全”这个各方都不会反对的话题,在矛盾重重的美铝撬开了一条变革之路。奥尼尔的目标是零伤亡,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然要改革企业各方面的制度和流程。所以随着安全生产状况提升,企业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奥尼尔是抓住了一个萝卜,拔起了一大片泥。
所以,“不明觉厉”未必真厉害,“明觉不厉”往往才是真厉害。
回过头来看看每次成功的变革,凡是有效的,必是简单的,普通员工都能听懂的。让人不明觉厉的,要么是书斋里的学究,只会搞理论研究。要么是知识的二道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认识到自己是凡夫俗子,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从专家身份切换到用户视角,是实事求是的方法。
“微信之父”张小龙说,“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就是要随时能切换成”傻瓜模式。乔布斯之所以厉害,在于他能1秒钟变成傻瓜。马化腾需要1分钟,而我差不多需要5-10分钟的酝酿。”
那些自以为拥有知识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傻瓜模式。
晴雯病了,请了一位太医来诊脉开了药方,宝玉拿过来一看,发现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枳实、麻黄等药,登时不高兴了,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的治法,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谁请了来的?快打发他去罢,再请一个熟的来罢。”
我们要向宝玉学习,宝玉为什么能够发现问题,因为他既有理论,心里还装着他的姐妹们。作为知识工作者,我们心里也要装着客户,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发挥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