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孩子口才的培养,想让孩子更聪明语言能力是关键

为人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物质条件,希望他们能够更加出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别的孩子看图写话能力那么强,自己的孩子连词语都不会用?为什么别的孩子能背很多首古诗词,自己的孩子一首还背不全?为什么别的孩子学习时很专注,自己的孩子却根本坐不住?智力相等却有着如此差别,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口才教育

1995年,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开启了著名的“3000万字差距”的调查。这项研究费时2年半,跟踪调查42个家庭,记录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四岁时,与出生在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会少听到3000万个英语单词。研究结束时,测试他们的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们10岁时,贝蒂和托德进行了回访: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口才

即,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

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组织能力会越好。换句话说:影响孩子大脑发育的,不是词汇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口才教育

一:多与父母交谈的孩子社交能力比较好

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比较侧重于单向社交,比如教育孩子不要随便动别人的东西,学会分享,在公众场合不能大吵大叫。双向交流这个重要的事情父母没有花太多的心思教导。对他人光是拥有善意,别人无从得知,要让孩子学会表达。

口才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了这个新项目。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孩子们听故事的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并且回顾孩子与父母在家中互动的录音。他们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互动

当孩子努力地完成一件事情后,一定要真心去鼓励孩子。或许他们做得不够好,但对他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你的鼓励能带给他信心,也能激励他再接再厉。可能有的时候由于孩子小,本想助人为乐却帮了倒忙,此时我们不应指责,更多的应该去安慰他,关心他,这样从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反而效果会更好。

口才教育

所以,当我们想通过给孩子读更多书,或灌输更多想法来弥补“3000万字的差距”时,不如更多地与孩子交流,因为后者对孩子大脑发育影响更大。对大脑来说,最重要的是互动。比如,孩子都喜欢问问题,如何回答也要有技巧。这里举个例子:

孩子:树是怎么长出来的?

妈妈:还记得我们上次种绿豆芽吗?(不直接给答案说“是种子发芽长出来的”。)

孩子想起种豆芽的事:记得。

妈妈:你看,绿豆能发芽,发出芽来还会长出叶子。大树是不是也有叶子?

孩子:是的。大树也是绿豆发芽长出来的吗?

妈妈:不是。绿豆是种子,种子能发芽。昨天你吃苹果是不是看到了苹果籽呀?

孩子:是的。苹果籽也能发芽吗?

妈妈:对啦,苹果籽也是种子,发芽长出来的就是苹果树。不同植物,种子也不同哦。

孩子:那大树是什么种子发芽的呢?

妈妈:那就看是什么树了。

通过给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慢慢启发下来,孩子的一个问题,妈妈就跟他就进行了多次对话,还可以发散开去谈论更多。

三:交谈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如果孩子因为羞涩或者不好意思,回答问题总是躲躲闪闪含糊不清,那么家长最好纠正孩子。每一次听见孩子的回答,都要纠正。作为孩子最常见的语言老师,父母的责任重大,时刻纠正孩子说话的坏习惯很有必要。

口才

我们都知道,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大脑中负责理性那部分还没有发育成熟。当孩子有情绪了,即使是蛮不讲理,我们大人也要负起更多处理双方情绪的责任。这种共情式对话,不仅仅是追求和孩子的沟通更顺畅,也是在教孩子高情商地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社交技能。

举个例子,孩子玩到很晚不肯做作业,对我们的催促很反感。这时我们先描述看到的情绪:“我知道催你写作业,你很烦。”或者“嗯,我知道你还想玩。”这样孩子就能感到自己的情绪被大人理解和接纳,会平息一点。反之他会更对抗,或者敢怒不敢言把情绪压抑下去。

口才

作为社会交际与职业生涯乃至个人生活的一项基本本领,口才也应当成为孩子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并有效开展对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系统化训练,重视孩子口才的培养。卡耐基的教学理念证明:如果从小锻炼孩子的演讲、解说、辩论、主持等能力便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会对孩子的前途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视孩子口才的培养,想让孩子更聪明语言能力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