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 】山川地理与中国汉代历史

1、中国古代州的划分。

当你读到 《三国》《东汉》《楚汉争霸》对于十三州是绕不开的知识点,所以有必要理解之。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经过多年的开疆拓土、削弱地方诸侯国,西汉已经有了一百一十多个郡国,为了能够有效加强对地方上的管理。汉武帝将除了京城长安附近的七个郡之外的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监察该区域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以及检举不法豪强。

汉武帝对这十三个州部进行命名时直接采用了《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十一个传说州名,即冀州、兖州(yan)、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yong、益州(梁州)、幽州、并州。除此之外,在朔方郡设立朔方刺史部,在交趾设立交趾刺史部。这十三个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汉光武帝刘秀继续沿用十三州部,但做了部分改动: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刺史部,将京城长安附近的七郡设置为司隶校尉部,依旧是十三个州部。

东汉13州

对我颠覆的是:

扬州、荆州、益州面积那么大?扬州区域跨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荆州包括湖北、湖南、广西。益州就是四川、贵州、云南地区。交州就是偏榆之地。

州部的长官刺史对区域内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只有监察弹劾权,没有任何管辖权,地方官员的处置需要上报中央三公九卿才可以,也就是说,西汉至东汉中期,地方上一直是郡、县两级行政区域。直到东汉末年州牧才变得飞扬跋扈为尾大难调。

2、汉中的军事地位

【   介绍 】通过这篇汉中山川地理的介绍基本上 把困惑已久的四川方面 蜀地与关中地区在西汉、三国 争霸中混淆的地理知识一揽子解决。


汉中 地理山川

岭横亘在汉中的北面,而汉中的南面则是同样巍峨险峻的大巴山。在秦岭和大巴山南北两座山脉和汉水的共同作用下,在汉中之地形成了“两山夹一水”的汉中盆地。

由于巍峨的秦岭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汉中地区的气候相较同纬度更加温和湿润,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不仅如此,由于同时存在山地、河流、平原等多个地理斑块,汉中地区可供人们利用的资源十分多元,不仅有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还可进行渔猎,故汉中地区自古便有“国宝天府,玉米之乡”之称,物产十分富饶,这也是为什么刘邦能以汉中为根据地,北伐获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在于沟通荆楚与关中;除此之外,汉中还是由关中和陇西进入巴蜀的门户。历史上,巴蜀之地不仅“沃野千里”,还因交通不便,而多为诸侯势力割据之地,是争霸天下的雄主们韬光养晦的理想地带。因此,中原之主若想进取巴蜀统一天下,往往需要首先经过汉中;同样,巴蜀势力若想北进逐鹿中原,也同样需要借汉中之道。

汉元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先进军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按照楚怀王与天下义军的盟约,首先进入关中的义军即可称王,但彼时刘邦军力不足十万,忌惮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故刘邦撤兵灞上,于鸿门宴亲自请罪,表示愿意归顺之心。在此之后,项羽旋即杀入咸阳,巧妙地以“巴、蜀亦为关中地”为借口,封刘邦为名义上的汉王,却把巴蜀之地给他,自己占据关中。刘邦本心中不服,但谋士萧何认为,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劝谏刘邦定都汉中,以待时机还定三秦,向东逐鹿天下。

毫无疑问,一句“进可攻退可守”,表明萧何早就看出了汉中进可袭定三秦,退可割据巴蜀的战略地位。从地理上看,由汉中进攻三秦的道路主要有四条,分别是起自汉代褒中县(今汉中市与勉县接壤处)褒口,经石门、三交城、二十四孔阁、赤崖,溯褒水河谷而上,出斜口至郿县(今宝鸡市)的“褒斜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经傥水谷北上、经华阳、佛坪、厚畛子,过骆谷关,越十八盘岭,至骆峪(今周至县)的“傥骆道”、从汉代洋县(今汉中市洋县)出发,经子午关达长安(今长安县)的“子午道”,以及从汉中出发,接沮水经大散关入陈仓(今宝鸡市)的“陈仓道”。

为迷惑项羽,他在从咸阳撤退至蜀地时特地焚烧了从汉中进入长安的子午道。这一做法果然使得项羽放松了警惕,最终刘邦帐下大将韩信定下了“明出陇西,暗度陈仓”的战术,表面上要修栈道进攻陇西(为樊哙、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地区),实际上从陈仓道出兵,大出项羽部下章邯的意料。在准备仓促的情况下,章邯只能以轻车骑迎战汉军,结果大败,最终导致关中之地尽入刘邦之手。

祁山道不在下图范围内,可能目前不存在啦。

刘邦从汉中攻取关中之地时,萧何镇守汉中,期间源源不断地向关中前线输送兵员、粮食和马匹,汉中运往关中的粮草大多是由汉水运出,“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解决了翻越秦岭运粮的难题。这为汉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固的后勤基础,这都与汉中地区“两山夹一水”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由汉中入关中道路示意图(从西向东分别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张鲁以五斗米教为基础,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在张鲁建立汉中割据政权的过程中,他首先断绝了斜谷道,切断了汉王朝与汉中的联系,成为他能够在汉中割据三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坐拥汉中以为蜀中门户,并不意味着蜀中之地能够万无一失。在两汉之交,公孙述也曾割据益州与汉中,但却最终兵败刘秀,未能守住一隅基业。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孙述没能处理好与陇右隗嚣集团的外交关系,导致蜀中同时面临关中和陇右的军事压力,最终败亡。

从地理上看,陇右地区(甘肃)与巴蜀接壤,从陇右地区前往巴蜀的道路有嘉陵、祁山、阴平三道,但多数运道艰难,舟车不通,不利于大军行进,故而多作为奇袭线路。从理论上看,倘若有精兵从陇右奇袭,直接进入巴蜀,可导致汉中孤悬,直接打破蜀中和汉中作为战略后方和战略纵深的关系,割裂蜀中与汉中的联系。同时,如果偏安巴蜀和益州的政权能够取得陇右,则可居高临下威胁关中,进而逐鹿中原。正因如此,除了与巴蜀、关中、荆沔有明确的地理关联之外,汉中与陇右地区也有着实质上的军事战略关系。

说人话就是要防止 甘肃那边背后插刀,防止斩首行动,所以甘肃那边是需要防止被黑。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最早的战略是“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时从益州与荆州同时出兵,与诸侯逐鹿中原。然而,襄樊之战的失利使得蜀汉失去了荆州(关羽被消灭),夷陵之战的再次失利则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精锐力量。在此状态下,诸葛亮改变战略,企图通过控制陇右地区蚕食曹魏边境,继而居高临下威胁关中。于是,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效仿刘邦袭定三秦的战略,以赵云率疑军沿褒斜道北上佯攻祁县,成功迷惑了魏将曹真,自己则亲率大军出祁山攻陇右,使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关中响震。可惜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蜀军在街亭之战之中再次失利,这不仅使得蜀军丧失了对陇山道西侧一段的控制权,更是暴露了诸葛亮“纵跨凉益”的战略部署,导致蜀汉再难出曹魏不意占据凉州(西北)。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路线图

在曹魏灭蜀之战中,遭到蜀汉朝中排挤的姜维不得不屯兵沓中,导致魏军长驱直入,先夺汉中。虽然姜维认为魏军有可能从阴平(陇右)偷袭,上书刘禅劝谏(“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却惨遭驳回。姜维无奈,只好在面对三路大军的压力下退守剑阁,谁知邓艾果然偷渡阴平,切断了成都与剑阁的联系。面对钟会大军压力的姜维无法快速回援,导致邓艾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破成都,灭亡蜀汉。

魏灭蜀国路线图

【  注释 】沔(mian)水 汉江上游,发源于陕西南部

参考:

1、《中国古代州的变迁》

2、《汉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 地理 】山川地理与中国汉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