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人才之后,还要想方设法的收服人才,让人才为我所用。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建设人才强国,实现科学发展,除了必须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外,收服人才、礼遇人才、厚待人才也是不容忽视的。
曹操的人才来源主要有本家的子弟兵、敌对方的投靠者、社会上的投靠者、曹操本人的招募以及有名望的下属的举荐。其实,曹操还有一个求才得才的颇为厚黑的方法,这就是软硬兼施的强征。
阮瑀,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建安七子”之一,“竹林七贤”之首阮籍的父亲。年轻时曾拜蔡邕为师。因得名师指点,文章写得十分精炼,闻名于当时。
阮瑀是河南尉氏人,尉氏当时属陈留郡。阮氏是汉魏时期显赫的名门望族。阮瑀生活在儒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能写诗,会弹琴,文采横溢,精通音律,尤其擅长公犊文书、表章书檄。
汉灵帝刘宏登基之后,外戚跃跃欲试要统掌朝政,宦官虎视眈眈觊觎皇权,社会千疮百孔,遍地饥民之声。阮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很高,按说阮家子弟出来做官,要比普通百姓容易得多。然而,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朝廷一片混乱,自汉灵帝时期之后,阮氏家族尽管名士辈出,却显现出衰落之相,再没有出现过真正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人物。
此时,曹操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基本平定了北方。他早就知道阮瑀的大名,多次派人去请,想让他出来做官,阮瑀却拒不赴任。曹操是爱才之人,可谓求贤若渴。他不断派人去请,连连逼促,采取各种方法逼迫他赴任。阮瑀不堪曹操的骚扰,最后干脆躲进了深山。但曹操仍不甘心,竟命人放火烧山。阮瑀被逼无奈,只好出山为曹操效力。
阮瑀出山后,内心仍不大情愿,办事也不是很尽心,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在一次大宴宾客时,曹操见他独自坐在旁边一语不发,有意羞辱他,借机大发雷霆,把他赶入乐工的行列。阮瑀看透了曹操的心思,于是抚琴而歌,即席唱道:“弈弈天门开,大魏应期运。青盖巡九州,在西东人怨。士为知已死,女为悦者玩。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曲调和谐美妙,而且有赞美曹操、表示愿为曹操效忠之间。曹操听了大为高兴,决定信任并重用他。从此以后,阮瑀便成了曹氏集团重要的文职官员,与陈琳共同起草国书和檄文。
陈琳也是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曾效力于何进,劝阻何进召董卓进京,何进不听,结果事败被杀。后来,陈琳跟随袁绍,袁绍军中文书多出自他的手下,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历数曹操罪状,风格雄放,笔力强劲,令曹操悚然汗出。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陈琳被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留为已用。陈琳乱时世之中三易其主。
阮瑀与陈琳齐名,都是以擅长章表书记而闻名,当时曹操军中檄文多出于二人之手。阮瑀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而且不用修改。有一次,阮瑀随军西征,曹操让他草拟一封致关西军阀韩遂的书信。阮瑀人不下马,沉吟片刻,片刻之间便挥笔而成。曹操看了半天,竟不能增减一字。
就个人而言,阮瑀还算是比较成功的。无论仕途还是文途,他走得都较为顺畅。他诗文中的慷慨悲凉,不是为自己命运的慨叹,而是对时代的忧虑。诸侯割据,政治黑暗,战火绵延近百年,万千苍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他和建安时代的其他文人一样,感伤离乱,悲天悯人,从而使诗文忧愤凝重,具有了悲壮慷慨的基调。
阮瑀虽然曾经躲进深山,却并非真正的归隐者。他内心充满政治热情,渴望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在曹操晚年,曹丕与曹植的帝位之争更加激烈。在曹操立太子的问题上,阮瑀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他与曹丕的关系似乎更近些,也倾向于曹丕。有一次,阮瑀正在和曹丕谈诗论文,司马懿兴冲冲地跑了进来。曹丕见他面露喜色,忍不住问有何喜事,司马懿故作神秘说:“天大的喜事!”阮瑀说:“能有什么事?眼下什么事也没有立嗣的事情大啊。”司马懿果然说出曹操决意册立曹丕为世子了。
司马懿便把曹操和他讨论立嗣的事情细说了一遍。阮瑀听后,悄悄对司马懿说:曹操决意册立曹丕为世子,对曹丕自然是喜事,但对司马懿却是吉凶难料。
司马懿听他话里有话,赶紧背过曹丕,虚心请教。阮瑀说:“立嗣这样的事情,你直接和主公讨论,而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旦主公的态度有了变化,你的处境岂不是很危险?以你的文笔才华,在文学上下工夫,一定会有建树。”
司马懿却说:“我的文才有限,何况生逢乱世,写诗作赋于世无补。我们司马氏都是在战马上建功立业的,我理应发扬光大先祖的丰功伟绩。要紧的还是拯世补天,辅佐大王平天下,开创盛世伟业呀!”曹丕听后非常赞同,说:“大丈夫生身立世,就要有一番大作为,岂能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后来,曹丕当了皇帝,果然重用司马懿。
阮瑀在建安七子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他的文学成就也无法与曹氏父子相提并论。但作为建安时代的著名人物,他以出众的才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在陈留阮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阮瑀死时,儿子阮籍才四岁。阮瑀的生前好友、曹操的侄子大将军曹爽为此写下《寡妇赋》。曹氏念及阮瑀生前的功业,保留了阮瑀遗孀和孤子的待遇,使他们生活无虞。在他之后,阮氏子孙高人辈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他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羽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手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陀为自己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曹操十分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并授汉寿亭侯爵位,上马金,下马银,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关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会等。在华夏大地,这段故事几尽妇孺皆知。
曹操一再礼遇、厚待关羽,即使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杀害他。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曹操想感化关羽。关羽是一员虎将,温酒斩华雄,诛杀颜良、文丑,万军之中,如虎入羊群,英勇盖世。曹操历来重视人才,希望通过善待关羽来感化他,最终让其投奔到自己麾下。所以,关羽战败后,曹操没有杀害他;关羽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曹操还是没有杀害他。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每个人的性命都朝不保夕。假如刘备死了,关羽无所归依,说不定他会念到曹操的好处,主动来投奔曹操。如果今后曹操彻底征服了刘备,而刘备也像关羽那样投降“朝廷”,关羽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归顺曹操。因此,放眼长远,曹操没有杀害关羽。
(2)曹操想在道义上占据主动。关羽是忠义之士,为人仗义,知恩必报。关羽投降了曹操,有感于曹操厚待自己,在替曹操立下了大功以后才离开他。对于刘备,关羽更是时刻不曾忘记。曹操赠给关羽一件新战袍,关羽却将它穿在旧战袍里面,因为旧战袍是刘备所赠,关羽说旧战袍穿在外面,看到它,就好像看见刘备本人一样。曹操送给关羽千里赤兔马,关羽一谢再谢,说倘若知道刘备的下落,骑上千里马,一日之内就可以见到刘备了。曹操深有感触地说:“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此外,关羽投降曹操时,曾经有过“三约”,其中之一就是如果知道刘备的下落,关羽要去追寻他,曹操对此也答应了。曹操胸怀王霸之志,一心想要一统天下,为此,他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曹操不杀关羽,一是善待了义士,表明自己崇尚正义;二是兑现了承诺,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从而使他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
(3)曹操想教化身边将士。教育身边的将士,关羽是一本活教材。听说关羽挂印封金,径出城门,曹操手下的将军蔡阳想带兵去将关羽捉回来。曹操制止了他,并对追随他的将士们讲:“关羽不忘故主,来时明白,去时明白,真是个大丈夫啊!你们都应当向他学习”。曹操好人做到底,干脆带了几十个人赶去为关羽送行。曹操这样做,就是要让他的将士们明白,仁爱忠义,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忠义之士,不但受到自己人尊重,就是敌人也会敬畏的。曹操不杀关羽,以及后来处死卖主求荣的杨松,具有异典同工之妙,都是为了树立正确的导向,以此来教育身边的将士,让他们誓死不二地为自己出力。
智慧书签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建设人才强国,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不拘一格选人才,放手大胆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发现人才,收服人才,厚待人才,让人才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