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我在333层地狱里找吃的”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圣经》

《饥饿站台》是西班牙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拍摄的一部科幻加惊悚的概念型电影。一经上映,便荣获得第34届西班牙电影戈雅奖最佳特效奖,第44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后来被奈飞买下,推向全球。这部电影的剧情设定、情节构思和诸多隐喻,都颇为出彩。很难想象,收获如此高赞誉的作品,竟然是这位导演的一部处女作,不得不令人佩服。我们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下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

一、诡异新奇的设定

概念型电影非常显著的特色,就是不讲究外在现实的合理性,但须注重内在故事的逻辑性。导演所想表达,必须依托于这些概念而生。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演绎。设定成监狱坑、迷宫或是列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逻辑自洽。比如之前奉俊昊执导的《雪国列车》,加拿大电影《心慌方》,都是类似于与本片的设定。在导演的强力“摆弄”下,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饥饿站台》的设定则是在前两部电影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创新。电影中故事发生在一个未知的时代,男主为了戒烟,自愿进入监狱坑。监狱坑整体结构是一个垂直的楼层或者地下室,多达333层,每层两人,共666人,暗合西方地狱之数。每一层只有两张床、一个洗漱台、一个马桶,别无他物。楼层之间也没有楼梯,互不相通,只有中间一个大坑。

大坑中有一个升降桌。从0层开始桌子上就摆满了食物,然后逐层降落,以供每层享用。显而易见,最上层吃的食物最为丰盛,然后越往下越是残羹冷炙,到最后连骨头都不剩一根。下层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自相残杀,互食血肉。不过既幸运也不幸的是,每层的人每月都会换到新的楼层,而且基本上是上下层轮流,显示出一种荒诞中的平等。

舍友崔马格斯住过的楼层:72层——26层——78层——43层——11层——79层——32层——8层——132层——48层——171层(死在了这层)

男主的楼层:48层——171层——33层——202层——6层

从这种设定中,导演似乎在告诉我们:欲上天堂,先下地狱。这种极大的反差,和暂时的安逸或苦难,都极大地把人性的黑暗面硬生生地挖掘了出来,简单粗暴地展现给观众。同时也让故事充满了不确定性,使得电影更有看头。精巧的概念设计,往往是电影取胜的一个关键。这位初出茅庐的导演,充分利用了这把利器,直戳观众的内心。

二、构思巧妙的情节

故事是随着男主所在的楼层展开,而每一层的经历都对男主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影响,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促成男主最后向下探索的举动。

第48层。男主认识了室友崔马格斯。因为不缺食物,老头告诉了他监狱坑的生存经验,但男主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始终葆有一丝善良,还能看得进去书。

第171层。没有食物。室友先下手为强,把男主捆在了床上当做储备粮,这让男主倍感绝望,亲身体验了人性之黑暗。最后被亚洲女子所救,吃了室友,男主开始接受现实。

第33层。不缺食物。男主碰到监狱坑前面试官。她告诉了男主她所知道的真相,也让男主看到了她的理想主义,激发了男主内心的善良和斗争的希望。

第202层。没有食物。女面试官幻想破灭自杀,真相也变成假象。男主再次深受打击,趋于麻木。

第6层。食物丰盛。男主遇到了本性善良、身强力壮的黑人巴哈莱特。充裕的食物,让男主开始思考如何让下层人也能吃到,于是在黑人的帮助下,用暴力将自己的理想主义付诸实践。

剧情的发展也是随着楼层起伏在演变。每处一层,男主的心境都发生了变化。男主也从最开始天真地以为大家会平等分配食物,到看见人性的黑暗,到激起幻想,又到幻想破灭,最后用暴力来解决最初的问题,深刻反映出了男主对人性透彻的认识和绝望。

剧情层层推进,不落俗套,很好地推动男主情绪和性格的演变。导演也让我们看到了男主每处一层时不仅是与周围人斗争,也在与自己斗争。人性的斗争,总是充满着悲凉的魅力,这也是电影的迷人之处。

三、内涵丰富的隐喻

概念性电影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每种设定,都有一定意义存在。

监狱坑,像是一个豢养的社会,只有消费,没有生产。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力,随意操控者一切,像是上帝一般的存在。因为监狱坑中的人,却无法撼动他们的规则。

餐桌上的食物,隐喻有限的社会资源。而这些资源,却完全不够所有人分配。上层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下层人只能吃残羹剩饭,甚至连残渣都没得吃,只得互相残杀。于是总有人贫困,总有人富有。地位上的区别,决定了待遇上的区别。

电影中男主和黑人拼死守护的布丁,普遍都被认为已经端上了0层,却被0层误以为是有头发,所以才没人吃,也隐喻着0层和0层以下完全是在两个认知不同的世界,顶层看不到下层,下层看不到顶层。下层人想要传达的信息,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荒诞中透露出深深的悲哀。

最后出现的小女孩,普遍被认为是男主的幻觉。在幻觉中,他和小女孩下到了最底层,老头说:“你的路途结束了,蜗牛。”男主说:“我要跟女孩一起上去,我是个送信人。”但老头说:“不需要送信人。”于是有人会想,为什么不需要?其实答案已经很明显,因为男主已经死了。此时是男主的潜意识在告诉他:你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了,不走也得走。

这些隐喻给予了这部影片非常丰富的讨论价值,能激起人们对影片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更深次的思考,这恰恰是优秀电影应有的共性。

结语

细心雕琢的设定、层层推进的剧情和内涵丰富的隐喻,使得这部电影像黑马一般出现在人们面前,难怪能获得诸多赞誉。而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传达的理念也是紧扣人性。从电影中,我们能深刻见识到人性面临绝境的黑暗,但同时也能发现真正促进改变的,正是那些知晓或经历过黑暗的人。

正是对这种黑暗的感同身受,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将其纠正。也正是人心的正直、善良,不允许他们放任这种黑暗蔓延,放任这种悲剧重演。但是底层的人在这种结构中却无法做出改变的,唯有身处上层,拥有了分配资源的权力,才能用暴力去维持道德。

不仅如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更多东西。比如说监狱坑,导演是想批判这种社会结构吗?比如说男主的努力最后被0层的人误解,是想告诉我们,所有努力都是徒劳无功吗?还比如,最后出现的女孩,是在暗示改变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吗?这种种思考,都自有其道理,但是导演更多的是把这些展示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思考答案。

就如导演所说:

这是一部很难的电影。

当观众离开电影院时,我希望所有的问题和观察都能留在观众脑海中,引发讨论、辩论和思考。

我不想制作小册子来说教,或试图向观众灌输思想。我们从电影中推断出自己的问题,但不去评判,或提供奇迹般的解决方案,因为根本就没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饥饿站台》:“我在333层地狱里找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