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1《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真尴尬——《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想清楚前后逻辑,实事求是,万万不可像那个楚人一样,用“最锋利”的矛去戳“最坚固”的盾,惹人发笑。在西方,也有这样一条“自相矛盾”的鳄鱼,它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一、自相矛盾的鳄鱼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流传着一个著名的“鳄鱼悖论”。

从前,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手中抢走了她的小孩。母亲十分着急,她对鳄鱼说:“求求您,千万不要伤害我的孩子,只要您能把孩子还给我,您提出什么要求我都会答应的。”

鳄鱼眼珠转了转,略加思索,对母亲说:“那么你来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呢?如果你猜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你。你要是猜错了,我可就要吃掉你的孩子喽。”

这位可怜的母亲想了一会儿,然后十分难过地说:“我猜,您是要吃掉我的孩子的。”

鳄鱼听到母亲这么说,心中一喜,准备吃掉孩子。可是当它张大了嘴巴准备吞掉孩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吃掉这个孩子,那这位母亲就猜对了,按照它做出的承诺,母亲猜对的话,它就应该把孩子毫发无伤地还给她呀!

显然,这位聪明的母亲也是这样想的,她说:“鳄鱼先生,看来我猜对了,您要吃掉我的孩子,不过按照您刚才说的,我猜对了您就得把我的孩子还给我。”

鳄鱼十分无语,不过它又想到,如果它把孩子还给这位母亲,那母亲不就猜错了吗,那么它依然有理由吃掉小孩。这么想着,它还是张开了嘴巴打算吃掉小孩。

母亲着急地大喊:“鳄鱼先生!我猜对了答案,你应该归还我的孩子!你要是吃掉小孩就违背了你自己说的话了!”

鳄鱼大大地张着嘴巴,不由得呆住了。它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怎么做都是错的窘境。最后,它只好无奈地把孩子交还给了那位母亲。

同学们,用你们聪明的脑瓜儿想一想,鳄鱼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事实上,无论鳄鱼怎么做,都必定与它自己说的话产生矛盾。因为这位聪明的母亲找到的答案使鳄鱼说的话自相矛盾。假如这位母亲回答说:“请你把孩子还给我。”那么,鳄鱼无论怎么做都是对的了。如果鳄鱼交回小孩,母亲就说对了,鳄鱼也遵守了诺言。如果鳄鱼吃掉小孩,母亲猜错了,鳄鱼就可以吃掉小孩而不违背承诺。

二、“鳄鱼的眼泪”

西方有一个谚语叫作“鳄鱼的眼泪”。在人们眼里,鳄鱼是既凶猛又冷血的动物,但是,鳄鱼在吞食猎物的时候却会流出泪水。这可真令人啧啧称奇,难道残忍的鳄鱼对它的猎物起了同情之心?其实那只是假象,鳄鱼才不会为被它吃掉的猎物感到悲伤呢。所以西方人用“鳄鱼的眼泪”这个谚语来比喻一个人虚伪和假惺惺地表现出难过,告诫人们悔过要真诚。

然而,鳄鱼在捕食猎物的时候的确会流出泪水,那么鳄鱼究竟为什么会“哭”呢?

鳄鱼在吃猎物的时候,会流出眼泪,这其实是鳄鱼排盐的一种方式。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鳄鱼在吃猎物时,身体里的盐分会增加,流出的眼泪是一种含有盐分的溶液。因而他们认为,鳄鱼“流泪”的目的是将体内多余的盐分排岀体外。鳄鱼眼睛附近有一个盐腺,能将其体内多余的盐分排出去,保持身体健康。其实,很多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都有与鳄鱼的腺体相类似的器官,因为海水中盐分高,它们将海水淡化后再进行吸收。比如海龟在上岸后,也会流出泪水,因为它们的盐腺与鳄鱼一样,也位于眼睛的旁边。

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鳄鱼“泪水”中的盐分含量并不高,与海龟等海洋生物的盐腺分泌物相比是很低的。所以,鳄鱼“流泪”并不一定是为了排出盐分。研究者发现,鳄鱼通常是在陆地上待了较长时间后才开始分泌眼泪,眼泪是从瞬膜后面分泌出来的。瞬膜是一层透明的眼睑,鳄鱼潜入水中的时候,闭上瞬膜,既可以看清水下的情况,又可以保护眼睛。瞬膜的另一个作用是滋润眼睛,这就需要用眼泪来润滑。

三、发愤著书的韩非子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作者是韩非。

韩非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末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到楚国向著名的学问家荀子学习,有一个叫李斯的人与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但是他自认自己的学问赶不上韩非。

当时,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的力量最为弱小,由于与强大的秦国接壤,因此饱受威胁。韩国的国君又很软弱,国家的政权都落在了重臣手中。韩国可谓是内忧外患,随时有灭亡的危险。

韩非眼见韩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十分忧虑,他屡次上书给韩王,提出救国的方案。但是韩王却对韩非十分不以为然:“韩非,你连说话都结结巴巴,能有什么妙策?”

国君不赏识韩非,再加上权贵大臣的阻挠,韩非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没有就这样放弃自己的志向。他发愤著书,写了《说难》《孤愤》《五蠡》《内外储》《说林》等十余万字,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见地。

没想到,韩非的作品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看了《孤愤》《五蠡》两篇文章,大为叹服,甚至认为如此高深的见解,一定是古人写的文章。如果能跟这两篇文章的作者见面交谈,那简直是死而无憾啊。

不久,秦国准备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国君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遣韩非到秦国游说,让秦王不要攻打韩国。

秦王在咸阳非常高兴地接待了韩非,非常欣赏他,不过,韩非毕竟是从韩国来的人,秦王在心里并不完全信任他。

这时,韩非昔日的同窗李斯已经是秦国的宰相了,李斯提出要灭六国,由秦国一统天下,首要目标就是消灭韩国,然而韩非主张存韩灭赵,两人的政见相左。

李斯十分了解韩非的才干,他担心秦王嬴政会听信韩非的计谋。同时,他又看到韩非十分受秦王的赏识,也担心自己的丞相地位会受到威胁。于是他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他一定会以韩国的利益为先。现在大王准备吞并诸侯,一统天下,他肯定不会帮助秦国来灭掉韩国的。韩非一定会用计谋让陛下做出对韩国有利的事。”

秦王思忖片刻,说:“既然不能用他,那就只好让他回去了。”

李斯却说:“大王,万万不可放他回去!韩非已经在秦国停留多时,现在再放他回去,以他的才智计谋,恐怕要为秦国留下后患。”

秦王说:“好吧,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先把他关在牢里,以后再发落他。”

韩非就这样被抓捕起来,投进了监狱。

李斯害怕夜长梦多,将毒药送给看管韩非的人,吩咐那人让韩非把毒药吃下去。韩非就这样被逼服毒自杀。

过了一段时间后,秦王又想起了被关在狱中的韩非,他想,韩非毕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若重用他必能帮助秦国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决定赦免他。然而,下面的人却回来禀报秦王说,韩非已经在狱中服毒自杀了。可怜的韩非,一生不得志,最后还死得不明不白,但是他的法家思想却通过《韩非子》等著作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四、古人购物也“疯狂”

除了“自相矛盾”,《韩非子》里面还有不少典故讲的是和“买卖”有关的故事,比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看来古代人也喜欢买东西。在古代,人们是怎么购物的呢?

在北朝民歌《木兰诗》里,花木兰去从军前是这样购物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所说的“东市”“西市”的“市”,就是古代人购物的场所,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集市和市场。宋朝以后,购物场所更是大大地丰富了。

古人像我们现在一样,也喜欢在节日里出门逛街买东西。古代的五大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节,对古人来说,这些节日也是购物节。

过春节之前,人们要赶“腊月集”,购买过年用的物品,比如新衣服、年货,庆祝用的鞭炮、焰火,以及供奉的各种神像等。过年期间,人们喜欢逛庙会,庙会非常热闹,吃喝玩乐无所不有。直到现在,我们逢年过节还有办庙会的传统。

元宵节的时候,人们喜欢去逛“灯市”。灯市上会卖琳琅满目的各种花灯,同时还卖画儿、卖瓷器、弹乐器。辛弃疾曾经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就是在描写元宵节灯会的盛况,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偶遇了自己的意中人,该是多大的缘分呀。

对古代人来说,清明节也算得上是购物节。因为寒食节刚好在清明节之前,古人在寒食节的时候要扫墓、踏青、蹴鞠、打秋千、吃冷食,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除了扫墓、踏青,还会植树、放风筝,因此集市上也是热闹非常,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风筝在集市中铺展开来,让人目不暇接。我国的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清明时节北宋汴京集市的繁荣场景,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刻画了各色人物购物、游乐的繁荣景象。

中元节俗称“鬼节”,是人们祭祀先人的日子,这时,集市上会出售各种各样的祭祀品,许多东西是平时很难买到的。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姑娘们在七月初七会穿上新买的衣服,将自己亲手做的小玩意儿或好吃的瓜果摆出去卖,向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成为心灵手巧的贤惠女子。集市上的商品可以说令人眼花缭乱:绣品、绸布、荷包、熏香、瓜果、酥糖……应有尽有。

现在我们购物有“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动动手指,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想要的商品。在古代,其实也有身兼店主和“快递小哥”职能的人,他们被称为“货郎”。南宋时期的画家李嵩所画的《货郎图》就展现了货郎挑着货担售卖商品的情景。远在一千年前的临安街头,远处缓缓而来的货郎一声叫卖,孩童们一拥向前,围着满载货物的货担,兴奋地盯着令他们新奇万分的玩具;女子们也围着货担,挑选着需要的生活用品。货郎卖的东西形形色色:玩具乐器、脂粉服饰、花鸟鱼虫、茶果蔬食……他们走街串巷,让人们不必上集市,就可以买到各种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1《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