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及纠正厌学的方法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呢?原因是学习不能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感受。但是为什么同样是学习这一件事情,有的孩子甘之若饴,有的孩子确很痛苦呢?原因在于我前面讲过的启蒙工作没做好。

      人的心事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纷繁复杂,一个是心无所依,就像蒲公英的花絮,飘飘洒洒,绕树三匝,不知道何枝可依。这两个特征都在困扰着人类,纷繁复杂,一会儿一个想法出来,一会儿又一个想法出来,想入非非,不知如何是好;心无所依更是困扰人的一个大问题,厌学的核心就是心无所依,心没有个安定的地方安放,心烦意乱,厌恶一切。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做事情,要把心和事情结合起来,让心立在事上,为事而谋为事而动,这样人的内心就安定了,既不会想入非非也不会忐忑不安。

      让心和事结合起来,形成专注的注意力的方法是启蒙,启蒙的方法是联结,这些在以前都说过,今天更详细地说说为什么要建立联结和如何建立联结,这是克服厌学毛病的具体方法。建立联结的原因就是为了启蒙,就是让孩子对所学习的东西感兴趣,认为好,希望主动地去做。好不好是一个判断,王阳明认为知善知恶是良知,而且这个良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对于一事一物好不好的判断不需要专门去学,作为人自然就会一瞬间判断出来,比如看见小孩儿坠井自然就会去救援,看见老人步履蹒跚自然就会去扶持,这是人类扶弱济困这一良知的具体体现。看见困难就想去帮这个想法是良知,有了这个想法就立马行动,去做了扶老携幼这样的事情,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有了这个良知的念头就采取了行动,中间没有经过我要不要帮扶,为什么要帮扶这样一些思考,这就叫知行合一。整个阳明心学说的就是这样一些事情,对英雄的崇拜,对正义的渴求,对公平的期盼,对自由的热爱,对霸凌的厌恶,对弱者的同情,对贫者的慈悲等等都是良知,把这些良知发挥到事事物物上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人类实践的基本内容,其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就王阳明本人来说,被发配到龙场那个地方,自然环境险恶,物产贫瘠,吃不上喝不上,还土匪猖獗,瘴气横行,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习性不同。总而言之就是生存的环境极端恶劣。王阳明作为一个低级官吏驿长,他到了那里做了哪些事呢?一个是开荒种地,解决了吃的问题,一个是用中原的方法盖房子,并且教导当地的人学习中原人种地和盖房的方法,再一个就是开办学堂讲课,讲授每个人天生都是圣人,良知每个人都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良知运用到万事万物,去帮助别人爱护别人,做好每一件事,扩大和实施我们的良知。就这三件事,很快就体现出强大的力量,不仅实现了自力更生,生活无忧,而且改变了当地的风气,人民从此良善起来。之后平定少数民族和宁王朱宸濠叛乱,兴办学堂传授心学,都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

      那么我们的联结是做什么事情呢?就是做发现良知和致良知的工作。举个例子来说,小孩子不爱背诵,也不爱背写,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明朝王磐有一首词叫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是孩子们背诵起来可能会头疼。可以对孩子这样讲,为什么要写这个喇叭呢?要把写作背景先讲清楚。这是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代表作品。这支曲子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这是历史上宦官祸国殃民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当时宦官在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当地都要吹起喇叭以示欢迎,为了接待这些官员都要花费不少,给当地的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官船来往频繁,词里写到“官船来往乱如麻”,当地负担更大,所以是“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最终结果是“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就是水也干了鹅也飞光了,民穷财尽,家破人亡,你看这宦官给人民带来多大的灾祸。通过这样介绍,孩子对于宦官的行为产生痛恨,这个对坏行为的痛恨就是一个良知,是每个人本身具有的感情,在这首词上体会到了这个感情就是良知得到了发展,就是致良知。

      第二个感觉,好的咏物诗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咏物惟肖,即咏什么要能抓住特征,让读者感受真切;二是要有所寄托,不是为咏物而咏物,而是通过咏物,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三是咏物和寄托的关系要处理好,即“不即不离”。王磐的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就是符合这三个要求的好作品。通过学习,孩子体会到了这首词的精妙之处,引发了精妙这另一个良知,而且在这首词里又得到了体会。

      通过这两个情绪的激发和学习,心有所思所学,孩子的内心和这首词建立了联系,也就是说这个联系是通过痛恨和精妙这两个感觉的发挥建立起来的。这个联结就建立起来了,诗词启蒙的工作就做好了,孩子学的就会有意思,厌学的毛病就克服掉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缺乏这样一个有效的环节,即老师或家长没有做把孩子的心和事建立起联结的工作,而是泛泛而谈,把学习变成了拾人牙慧的事情,令人厌恶的根源就在这里。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实也是说的这个意思。纲要里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而且给出了具体方案,比如讲到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等等。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就是说你所理解的知识只有和你的心相契合他才是真知识,如果不能和你的心相契合,纵然是孔圣人的言语那也不是真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及纠正厌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