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班路

       

图片发自App

           

      师范毕业后,我就职于一所乡镇小学,骑自行车也就10分钟左右。可别小看这十分钟的路程,十年间至少换了三辆自行车。那是典型的乡村公路,无专人管理,到处坑坑洼洼,积水深浅不一,自行车见证了我十年的风雨上班路。

      结婚后上班地点与居住地相隔十余里,为来回方便,买了一辆大阳摩托车。寒冷的冬天一路骑下来,整个人从里到外冻成了冰,暖都暖不过来。后来变聪明一些,买来口罩戴上护膝,谁知热口罩冷风里摘掉,冷热相激,竟被鼻炎困扰了好几年。此后,再也不敢骑摩托车了。

      2013年搬至西工区居住,来回免不了挤公交车。忽有一日开了窍。一周五天,可以选两日弃车步行,顺洛浦公园回家。一个半小时的路程,鸟语花香水波盈盈,一天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甚感惬意。时间长了,便觉身轻体便,满身僵化的老锈逐渐化解,机器转开后竟然灵便了不少。

      两年前换至新区上班,顺望春门步行栈道一路行至王城大桥南,大约需40分钟,再坐一站公交车过桥回家。意外地从路途上观赏到了春色与秋霜,夏花与冬雪,时不时吟上几首小诗,倒也为平淡的生活添上了一抹色彩。

      王城快速路的修建曾一度中断了我步行回家的路,工作调动至花园村后彻底断了我步行回家的念头。从西工到龙门每日一游,日不错影的每日四五十里路,任谁也不敢奢想步行的。

      但我很快就发现,我的上班之路,竟然涵盖着最有代表性的三种路段。

从停车场出发到王城大桥,属典型的城市老区路段。电动车、共享单车、三轮卖菜车、四轮水果车,你方唱罢我登场;急转弯、慢掉头、横穿马路,热热闹闹把戏唱;汽车、行人、红灯,拥堵早已是家常便饭,运气不好三五里地开个把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儿。再急,也得悠着点。

      然而一上王城桥,格局就大不相同了。三个车道,轩敞明亮,恣意而行,一路顺畅。隋唐园立交隧道连着开元隧道,过了南环立交就到了厚载门路口,随随便便就能开个100码朝上。车越开越轻,路越走越顺。

      及至拐进花园村,就是另一番天地了。乡村小道风味浓郁,路边从来不缺少随意停靠的车辆,也不乏胡乱摆放的杂物。遇到建房的庄户人家,堆点砖拢堆沙好像也在情理之中。小商店、小饭店门口,是自行车与电动车扎推闲聊的好地方,再加上随心飘行的村民,开车技术如若不高恐怕是寸步难行了。

      最有特色的却不是这些,而是狭窄道路上的两车相望。好在民风淳朴,乡村道路上的行车并不莽撞。远远地看到对面驶来一辆车,就会下意识地寻找最合适避让的地方,而在同时,你往往会发现对方来车也在寻找避让之所,让对方先通行。每当此时,我便会有丝丝感动,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通行,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从你挤我我堵你互不相让的道路,驶上风驰电掣的快车道,再行进互相礼让惠人惠己的乡间小道,这每日的行车给我带来的人生启迪,已足以使我坦然面对身边的人和事。

      做事如行车,做人也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上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