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的作者古华,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得主,也是茅奖得主里迄今为止最年轻,作品字数最短的作家。作品描写了在1963年到1979年之间,芙蓉镇上的人们在历史动荡中的生活百态。
做为五类分子的富农胡玉音与右派分子秦书田因为被罚共同扫街,暗生情愫,两人在历史的夹缝中,体味了无尽的人情冷暖,相互偎依,隐忍求活。且不论历史的是非功过,单在这段爱恨情仇中,却让人明白了什么会滋生人性中的恶。
原本是胡玉音初恋情人的黎满庚,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妓女女儿胡玉音划清界限,后来成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
这个曾经誓言旦旦无论何时都要照顾好她的玉音妹子的满庚哥,最终又是为了表明立场保住自己的党政职务和身家性命,出卖了胡玉音,给勤劳致富的初恋情人戴上了“富农”的阶级帽子。
黎满庚并不是不讲情义的人,可是他过不了“你死我活”这一关。保护了胡玉音他就得死,他的妻儿老小就会受牵连,比起一家老小的生死来,自己做个负心汉又如何?
你活着我就得死,你死了我才能活着,在这生死面前,有多少人能过得了这一关?项羽当年一夜之间屠杀二十万降卒,不就是怕降卒造反丢了自己的命吗?还有什么事比“让自己活着”这件事更重要?
比起“你死我活”,还有一种原因也会滋生人性中的恶,那就是“羡慕嫉妒恨”。
李国香真的是因为一心拥护党和国家利益,才要和胡玉音斗争到底吗?
不是。“米豆腐西施”胡玉音长相比李国香这个国营饮食店的女经理不仅好看更有亲和力,“那些该死的男人!一个个就和馋猫一样,总是围着米豆腐摊子转……”
李国香心中因妒生恨,再加上自己想要讨好的粮站主任眼里只有这个米豆腐西施,后来得知自己之前的意中郎就是这米豆腐西施的满庚哥,这就更让李国香恨上加恨了。
公恨私仇一起报!已经是公社主任的李国香下达的命令惨绝人寰:“来几个民兵!拿铁丝来!把富农婆的衣服剥光,把她的两个奶子用铁丝穿起来!”
这因“恨”生出来的恶比因"死"生出来的恶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好在人性中,不仅仅只有恶,还有更多分量的善在为人类生存去中和那些恶、战胜那些恶。
右派分子秦书田靠着自己“夹缝中求生存”的
顽强信念,靠着男性真正的忍辱与阳刚,照顾着胡玉音。粮站主任谷燕山虽然在战争中下体负伤却依旧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在书中人物上,我最喜欢秦书田,他是一个多元的个体存在。
有才华
吹打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舞龙耍狮也不在话下。在现在必定是个文艺青年或艺术家。
精神明亮,有生存智慧
相比文革时一些知识分子虽有一番不低头的傲骨,却不堪肉体与精神的折磨而选择自杀,我更喜欢秦书田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样的选择。他没有因生活给他的变动而抱怨,一蹶不振,相反,头上挂了十多年的“五类分子”,他能听候指令,积极去做。这不是对生活的屈服,不是在政治变动下心灵的扭曲,而是一种隐忍的生存智慧。为什么饱受屈辱却能坚持积极面对呢?因为还有希望,还要活着。为了活着,为了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能屈能伸
在积极顺从之下能坚持原则,为了爱情敢直起腰鼓。
那个年代,低头屈身是件很正常的事,挺着腰杆子不屈服也大有人在,但是秦书田能屈能伸却不多见。当右派十多年来不论是批判会还是帮着办事一直乖乖“低下脑壳”,在和胡玉音同居后被传到公社,王秋赦让他下跪他不仅不跪也不低头。在宣判台上,更是没有哭,不服罪不低头。
善良细腻
平常之中的善良易显平常,生活变动后的善良难能可贵。县里安排他在五类分子家门口捏造小狗,他怕寡妇胡玉音受不了屈辱自寻短见,故意没给她捏,每天起早扫地时帮胡玉音扫一大截。
作品反映了1963~1979年湘南农村芙蓉镇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特定写了四个时间点:1963年、1964年、1969年、1979年。
四个时间点贯穿了“文化大革命”的前中后。小说描写了芙蓉镇的经济经历了富足——衰落——富足三个阶段,通过小镇人物经历的沉浮反映了左倾思潮下的“四清”、“反右”、“文革”等问题。
作品具有鲜明的湘湖文化特色。通过地理风景、方言俗语、民风民俗、人物形象等来展现。
地理风景:通篇蕴含着湖湘地域文化色彩。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通过写地理位置、芙蓉河、青石板街、商铺吃食、人物、芙蓉树、吊脚楼等来写芙蓉镇环境优美安逸、民风古朴。
方言俗语:通篇具有丰富的方言俗语。如“瘦狗莫踢,病马莫欺”“牛槽里伸进马脑壳来”“老郎疼婆娘,少郎讲名堂”等。
民风民俗:一年四时八节,镇上居民讲人缘,有互赠吃食的习惯,胡玉音新家盖好后请邻里街坊吃饭喝酒。称作“圩场”的集市。唱民歌,妇女们不论贫富,轮番歌舞,如《喜歌堂》是解放前妇女中盛行的一种歌舞,贯穿了胡和秦一生的命运。
人物形象:在称呼上,胡玉音勤劳漂亮都叫她“芙蓉姐子”、“米豆腐西施”,谷燕山是“北方佬”、“北方大兵”,秦书田“秦癫子”。人物上,胡玉音身上散发着湖湘文化独特的韵味,她有着湘女的柔美与刚强,也有着湖湘文化的巫风,内心充斥着封建迷信,多年不孕让她相信自己如算卦先生所说的“克夫克子”。
作者以小见大,用麻花结构来组织作品。以胡玉音等人物的经历来反映政治变迁,寓政治风云于民情民俗图画。在结构的组织上,作者是矛盾的。
他站在了国家话语立场和民间话语立场两个对立面进行反思,借主流话语掩盖自己的民间立场。芙蓉镇动乱的原因是时代的失误和政治的错误,但作者避开深层原因,根据当时国家的话语逻辑将政治权利与群众的冲突转化为个人间的冲突,即在揭示芙蓉镇的变迁中承认当时“左”的路线带来的灾难,但把具体的冲突设置为胡玉音等人与李国香等人间的个人冲突,导致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个人间的问题。
文本作者寓政治风云于民情民俗图画,赞美了芙蓉镇群体重情重义、勤勉朴实、自强不息的品格,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鞭挞了极左路线摧残人情没、人性美,破坏社会正常合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祸国殃民的罪恶。反思了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运动的悲剧和被缪现象。
以芙蓉镇的人物沉浮象征全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顺乎民意、合乎民心。表达了对动荡政治下人民生活不堪的深切同情及忧国忧民的创作情怀。
比起那些有缘由的恶,这些没有缘由的善,更能让我们身感为人。
正是这些善良、温暖以及秦书田说的“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种不死的信念,才让人类历史在天灾、人祸面前生生不息、前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