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第51天——祭祀的本质,是为了凝聚人心

八佾篇

5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祭之礼的内容,孔子说:“不知道呀!若有能知禘礼说法的人,他对整个天下,正像摆在这里呀!”孔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解读】

据本章的意思,孔子不仅仅把禘祭看成一套祭祀礼仪,而是把它看成治理国家的原则问题。

他告诫禘祭者,只有真正理解了“禘祭”的含义,才能治理好天下。否则,一切都只是妄谈。作为精通礼制的大师,孔子以这样一个高度来论述禘礼,足以说明禘礼的巨大价值和重要意义。

禘祭是殷周时代的一种重大礼仪,周朝时,其举办者最初是周王,后来公侯也可以举行。其祭祀的对象是主祭者的先祖和先考,举行场所在天子太庙或祖庙,以及公侯之祖庙。

祭祀过程中,关于主祭者、参与者和观礼者,以及祭祀的程序、礼器和祭品的规格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禘礼之中,既有道德规范,又有政治制度,更有宗法伦理,有着丰富的政治伦理蕴涵,起着类似于现代宪法、政府组织法和行政法等的重要作用。

把这种礼制思想用于朝廷,能使君臣各尽其职,政令畅通,秩序井然;把这种做法推行到天下,则上下和睦,四民晏然,天下太平。故而,禘礼所体现的精神,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

孔子认为制定这个政策的人,或者说真深入地参透了禘礼秘密的人,他看天下万事万物,如同看手掌一样清晰。

在表达这个观点的时候,孔子用手指着自己的手掌,意思是说,如果深通禘礼真义,治理好国家易如反掌,和提问的人比划着沟通,这是一个很亲切的动作。

而孔子所处的时代,已是礼崩乐坏,天子和诸侯不能以礼治国,丢失了治国之本,所以才社会失序,天下大乱。

孔子此处提醒我们,不论是国家还是组织,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礼制”,领导者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治理之本,稳步推进自己的事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天学《论语》第51天——祭祀的本质,是为了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