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二十七章 仁者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二十七章 仁者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保全国家不能依靠仁义,而是要靠明法察谋。中国五千的历史总是在法治与仁治间缠绵,乱世主讲法治,和世主讲仁治,法与仁就像太极图中的阴与阳,看社会环境与时代需要而不断变化,此起彼消。

法治的好处是将国家发展的目标与战略都可以制度化、规则化,不会随人的喜好而随时改变。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贤明的君主通晓了富国强兵的办法后,就一定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最害怕的就是朝令夕改,因为政令的改变,意味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与人力的浪费,这是中央集权制社会必须谨防的一点,也是我们实行民主集中与集体决策的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讲自由的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依靠市场来调动与调节,而社会主义社会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依靠政府来调动和调节。政令的朝令夕改,从经营的角度看,必然会增加社会运营成本与资源浪费。云南昆明晋宁区长腰山古滇名城侵占滇池保护区一案,就很能说明问题,建设与拆除,本就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与社会运营成本的增加。但从人类的长远发展看,拆除是必要的,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拆除是必须的,其本身就是违法,而不是说地方主官与政府同意了就可行。

做为普通人也罢,还是做为商人也罢,首先是人与事本身要合法,而不是依据主官与政府的批文。法律是一切行为的依据,是脱离于人与政府的标准与规范。地方主官与政府的行为同样要遵守法律,绝不能将个人与政府的意志强行凌驾于法律之上。用个人意志代替法律,滇池保护条例有明确的规定,但地方主官与政府、房地产开发商都明知故犯,借所谓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肆侵占保护区土地,这就是“仁义”治国的后果。

韩非子给出了“故存国者,非仁义也。”的定论,接着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说,他说“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意思是:讲究仁义道德,也就是要博爱慈惠并轻视财利;为人暴戾,也就是心地残忍并轻易杀伐。“慈惠而轻财”这是仁者的特质,博爱慈惠这是先天本性,但轻财不是,这是后天教育与修行的结果,我们不能说这样的特质不好,我们只能从人类社会发展与国家治理的角度的讲,“慈惠轻财”不好。

以慈惠为核心的仁义道德不适合治理国家,原因我们在前文讲过多次。至于“轻财”是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这里的“轻财”不是轻视财货,而是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货,创造财富与贪图财富是两个概念,同样,勤劳致富与不劳而获也是两个概念,虽然占有的财富一样,但对财富的理解不同,价值观不同。富二代与创二代,虽然财富一样,但理念与获得财富的方法不同。民众“轻财”的结果就是丧失斗志,心生“断灭”,无欲无求,这样的社会如何发展?

人性阴阳两面,有仁就有暴,仁爱者有之,同样,暴戾的有之。在没有法制的约束下,人性可以光明至上,也可以黑暗至下,而暴戾就是最为黑暗的表现。心地残忍的人,轻易杀伐而不受约束,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混乱而残酷。在讲述中国文化时,我们总讲“仁义”是多么美好,而忘记了仁义的对立面暴戾。仁义亡国不好说,但暴戾亡国是一定的。

【仁者,慈惠而轻财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诛者也。】

仁与暴,都是人为的结果,都是以人为中心。如果不以规则为中心,只讲仁爱,而看不到暴戾,这是不全面不客观的,没有按辩证的思想考虑与观察事物。我们只所以讲依法治国,就是人类的自主意识无法约束自己的人性。规则建立了标准,规范了行为,只求遵守不论善恶。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二十七章 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