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共同体,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这本书背后的哲学思想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即认为所有的存在都处在一个场中,彼此间相互作用,不强调原本的特质,也不确定未来的目标,只是在因缘世界中不断发展。这就非常重视整体性,或者说关联性,而不是单方面的谈孤立的事物。前几章讲教与学的关系,关键点是教师的心要打开,与学生的心联结在一起,共同向前推进,而不是单方面的按照所谓的计划前行。心打开了,那就要重建教育的共同体,什么样的共同体是好的?

一、共同体掠影

抛开学校的现成模式不谈,因为这仍然是封闭的思路,不妨研究一下其他领域的共同体。看能否从中获得启发。

1、治疗型团体

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心理治疗团体,它要求内部亲密,对外保密,相互信任,真诚袒露。这种充满安全感的治疗团体,对一些遭遇心理困扰的人来说,实在是难得的滋养与疗救。

之所以介绍这种团体,因为对人的成长有利,教育不就是帮助人成长的吗?

作者清醒的指出治疗团体与教育团体不一样。治疗团体寻求的是同,而教育共同体追求的是成长的异,如果追求共同的感受和目标,那教育就丧失了应有的丰富性与创造性。

2、公民团体

随着民主政治的深入人心,公民社会促使人们生活得更自由。相对于治疗团体,这种团体是保护隐私的,是开放的,是多元的。

但民主团体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即大多数的意见成为标准,这“顺民意”,但不一定是真理。历史上,真理往往从少数人嘴里说出,苏格拉底、哥白尼、伽利略等,这也是很多哲学家反对民主政体的主要原因。

学习共同体自然需要多种观点的交汇与碰撞,但绝不是大多数意见的汇总,真理就是真理,即使多数人不赞同。

3、市场共同体

市场的优势是能满足人们自己,人们建立市场的目的不是为了服务他人(虽然客观上有这样的作用),而是满足人们自己的需求,市场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被调节着商品的价格和结构。

市场共同体是清晰的,人们需要什么是明确的,教育若能满足“顾客”也就是学生的需求当然是好的,但问题是这种需求是模糊的,即使是学生乃至其父母,都不能真正清晰明白的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教育。教育本身也不能以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作为全部的内容,教育更核心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未来创造力,而每个人的天赋和可能性又不是能一时看明白的,况且这种创造一定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成就,而未来不是当下能设定的。

这是市场共同体之于教育的悖论。

二、现实是群体共享的

这一部分是主要是以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自然界的物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机体,即使是微观领域也是这样。这给教育的启发就是,教育者和求知者是一体的,那建立一个怎样的共同体利于教育这件事遵循这种共同体的特点而良好发展呢?

本部分最后一段说的很清楚:

真正的共同体是这样一个认知形象:既拥抱所有事物所依赖的生存巨网,又拥抱身陷网中那些恰好对我们认知事物有益无害的事实。这个形象不但托起了人类的存在形式中显见的联系,不论是亲密性、公民性还是责任性,还包括了我们与非人类的存在形式的隐性联系。它是一种共同体模式,有能力担负认知、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使命。

三、重温真理

随着科学主义的盛行,客观主义相伴相生,科学主义者也随之自诩为专家,认为这个世界会全部客观化,非专家的外行只能单方面听从他们对世界的解释。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观被冲击得体无完肤;随着相对论的诞生,牛顿诸定律等成为区域定理。于是相对主义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虚无的。

这些都不是事实,世界万物毕竟生生不息的存在着,这就需要新的真理观。真理不再是固定不变的结论,而是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的临时共识。

这一方面指向事物(包括人)本身,不再是冷冰冰的客体,而是超验的主体,无限丰富,有着不为人知的内涵;另一方面,人类要形成认知的共同体,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与周围的事物(亦是主体)平等交融。

如此,认知在变化,对事物的认知在丰富。这就是真理,这是事物的真理,这是世界的真理。

儒家说,君子不器,万物不死;道家言,有无相生,众妙之门;佛家道,缘起性空,性无自性,所谓实相即是如相即是空相。

大道一也。

四、伟大事物的魅力

这部分内容借助伟大事物的概念进一步阐述真理的内涵,真理就是伟大事物,之所以换个名称,就是想强调真理或者事物作为主体的特性,他不是冷冰冰的存在物,而是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正如康德所明示给大家的,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只是范畴下的观念,而物自身不可知。伟大事物的概念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想当然,而要恢复事物原有的生机,越来越多的认识它们,而不是决定或者得出永恒的结论,真理需要保持永远的对话,而不是凝固。

简而言之,理解伟大事物这一概念,一方面要领悟每一事物的存在都蕴含着巨大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对我们的启迪;一方面不要画地为牢,看到一角就认为把握了全体,而要保持谦卑,持续不断的进行互动交流。

五、认知与神圣

这一部分同样是强调要充分关注事物的神圣性,认知就要保持这种态度。

尤其是面对新事物的时候,更是要保持足够的虔敬,而不是躲在原来的经验中否定新的发现。越是保持对主体事物的虔敬,越能感受到其越来越多的神秘内涵。

保持认知的神圣态度,还利于保持我们的惊喜力,也就是面对新发现的惊奇。当然,这种惊奇本就开端于虔敬。

章小结:真理本身是动态的,因为认知的人是有限的,因为事物在世界中发展变化着,所有事物都是伟大事物,要想体会到其伟大,就要还给事物以主体性,要认识到其神圣,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包括认识我们自己。这就需要建立不同于客观主义(科学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死板和模糊的全新的共同体,彼此尊重,保持倾听,在虔敬的态度中,共同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教学勇气》第四章阅读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的共同体,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