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总论:为什么家让人又爱又怨?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找一张纸和笔,写下你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十样东西。这十样东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当你写完了以后,试着删去其中五项,就像它们会从你的生命中消失一样。然后再删掉其中三项。最后,删到只剩一项。你所留下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我在很多场合让学员做过这个练习。一开始,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理想、健康、事业、思想的进步等等。但是,当删到只剩最后一项时,答案却常常出奇地一致: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会选择留下家庭或家人。

你看,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崇尚自我的时代,在很多人内心深处,家庭仍占据着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家是重要的,可是我们对家人的感情,却并不总是温暖的。很多时候,它是又爱又怨的。

这一点,你只要观察每年的春节,就会发现。一方面是一年一度的全球人口大迁徙,人们归心似箭,回乡的飞机、火车、汽车一票难求。另一方面,临近春节,网络上就开始有很多如何应对父母逼婚、如何应对亲戚询问的讨论,好像家人变成了烦恼的根源。以我自己在咨询室的观察,每年春节前后,因为原生家庭问题来找我的来访者就会增多。很多人都是带着满心的期待去团聚,却带着满满的伤害离开。就像一年一次的轮回。

为什么本该温暖的家,会有相互伤害?为什么明明是最亲的家人,却会变成无法理解和靠近的陌生人?是因为不够爱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因为,家庭中隐藏了一对人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

归属和自主的矛盾

什么是归属和自主的矛盾呢?

让我先从归属感说起。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能够独自存活。而家,就提供了人最需要的归属感。如果没有家,人就会变成一颗流星,不知道飘往何处,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对家的归属感,依靠的是我们与家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结。因为这种情感联结,你会自愿接受家人影响,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他们。

可是另一方面,人又有独立自主的需要。你希望自由,希望能够独立思考,希望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在家庭里,归属和自主的矛盾,构成了一种永恒的张力。如果能处理好,家人之间既能相互支持,又有一定的边界,家庭就能够支持每个人的自我发展。如果处理不好,这对矛盾就会演变成又爱又怨的拉扯和纠缠。

那应该怎么处理它呢?其实我们这一整门课,就在讨论这个问题。而讨论怎么解决矛盾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这个矛盾是怎么回事。归属和自主之间的矛盾,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情感混淆

第一种表现形式,是情感混淆。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什么是家人的情感。

我们与家人之间亲密的关系,使得家庭里好像有一种特别的情感通道,会自觉吸收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家人的快乐会变成你的快乐,家人的忧伤会变成你的忧伤。这本身不是问题。可是,如果你对家人的情感过于敏感,甚至比对自己的感受还敏感,你就会觉得,好像家人的情感已经代替了你的情感,而你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情感一样。

在咨询室里,我见过很多不快乐的妈妈,她们常常会有很敏感的孩子。这些孩子总是紧张地盯着妈妈的表情,哪怕妈妈稍微皱一下眉,他们都会很快注意到,并因此紧张万分。有些父母会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也尽量掩饰自己不好的情绪。可是这种刻意的掩饰也不会影响情绪的传递。

就像一个孩子在咨询室里说:“我是一个最敏感的雷达。不管我妈告不告诉我,我都会感受到她的情绪。她告诉我为什么不开心,我还好点,如果她不告诉我,那我一天都会提心吊胆,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我实在太累了。”这时候妈妈说:“我不高兴就让我不高兴,你只要把自己心情调节好就行了。”她妈妈说的是,你可以有自己的情感,和我不一样的情感。可是谁能够放任自己最在乎的人难过,而让自己高兴起来呢?

如果说,其他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搭积木,这里不合适了还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那家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长在一起的血肉,再痛苦也很难分离。

你想不受他们的影响,却做不到;你想改变他们,让他们高兴起来,也做不到。这样一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怨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愉快的情感,为什么要影响你。你想要发展自己的情感,却对他们放不下。这时候,又爱又怨的关系就产生了。

角色混淆

有时候,受影响的不只是情感。家庭想要你扮演的角色,和你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也不一定一致。

这是矛盾的第二种表现形式:角色混淆,就是你在家中承担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你知道,每个人在家里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比如父母和孩子、妻子和丈夫。可是在某些时候,当家庭的某个角色缺失时,它就会产生一种动力,把另一个家庭成员改成家庭需要的样子,来维持家庭的发展和运转。我就见过一个很强势的女企业家,说话做事气场十足。别人都很欣赏她的领袖气质。可是她自己却说:“我并不是天生就这样,而且我也不喜欢自己这么强势。”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初中那年,她家里的经济出了问题,父亲不得不长年在外面打工,就留她和妈妈、弟弟一起生活。父亲的角色缺失了,而作为长女的她,需要照顾家里,需要陪伴母亲,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为家庭去抗争。他们家在镇上开了个店铺,因为抢了隔壁店铺的生意,隔壁的人经常会来找茬。她说:“我妈妈是一个软弱的人,我不能看着她被欺负。那时候我才上初中,我就要去跟邻居吵架。虽然我怕得腿都发抖,但我爸不在,我不出头,就没人帮我们出头。我很快学会了怎么破口大骂,又怎么在有围观者的时候,装可怜来获得同情心。”这种角色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性格。我问她有没有不情愿?她说:“我也想好好读书,被家人保护,不去操心这些闲事。可是一想到我家人需要我,我就知道我没法只顾自己。在这件事上,我没有选择。”

其实,她并不是没有选择,她只是在归属和自主之间,选择了归属,就像很多人会做的那样。

可是即使如此,她也同样会埋怨父亲不能干,埋怨母亲的软弱,抱怨她没有一个被保护好的童年。那这种角色混淆是不是无法改变呢?当然不是。后来这个企业家结婚了。最开始,她总是抱怨自己的老公不够能干,给不了她支持,就像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一样。但是她的老公很包容她。每当她强势的时候,老公总是说:“我老婆这个人啊,其实是外强中干。”她慢慢意识到,自己也可以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可以去依赖老公。

原来的家庭需要她强势的样子,她就变成了强势的样子。新的家庭给了她一个安全的港湾,她也会随之调整,开始学习依赖家人。她强势的一面并没有消失,就像在一幅画上叠加了另一幅画,变得更加灵活和复杂了。

需求混淆

也许你会说,我的家庭里并没有这样极端的情况,也不需要我去扮演一个不符合我年龄和身份的角色,那是不是就没有这种归属和自主间的矛盾了呢?也不是。

这种矛盾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需要的混淆。也就是你不明白一件事到底是家人的期望,还是自己的愿望。

我有一个朋友,曾给我讲起她孩子的一个梦。她说她有一段时间忙于工作,好几天晚上,读幼儿园的女儿来问她:“妈妈今天能不能陪我玩?”她都不耐烦地说:“妈妈忙工作呢,你自己玩吧,别打扰妈妈。”有一天,她女儿跟她说:“妈妈,我做了一个噩梦。我梦见我去找你,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路上有一只妖怪就来抓我,因为我不是好孩子,我总要打扰妈妈。妈妈,是不是好孩子就不该打扰妈妈啊?”我朋友赶紧安慰女儿说:“宝贝,那不是你的错,是妈妈不对。”

你看,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当她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她不会怪妈妈为什么没法满足她,而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有这样的要求。她在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情感,来适应父母。当我们和父母的期待不一致时,我们总是会调整自己来适应父母,哪怕这和我们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是不符合的。

很多受父母苛责的孩子,他们总是拼尽全力去满足父母的期待。当他们发现父母的期待没法满足的时候,一方面,他们会怀疑自己不够好,不值得爱。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埋怨父母,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怀疑里,是他们对家人的忠诚。对家人的怨恨里,则藏着他们对坚持自我的渴望。

上面这三种表现,最终都指向了隐藏在家庭里的一对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这对矛盾在所有的家庭里都是存在的。但是有矛盾,不意味着这不是个好家庭,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


 划重点

1. 家庭让人又爱又怨的根本,在于其中隐藏的一对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 

2. 归属和自主的矛盾有三种表现形式:情感混淆、角色混淆、需要混淆。

课后作业

我还想听听你的故事。在你生命的某一刻,有没有经历过对家又爱又怨的感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明明是最亲的家人,却会变成无法理解和靠近的陌生人?这其实是因为,家庭中隐藏了一对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归属和自主之间的矛盾,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1)第一种表现形式,是情感混淆。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什么是家人的情感。

(2)第二种表现形式:角色混淆,就是在家中承担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3)第三种表现形式,是需要的混淆。也就是不明白一件事到底是家人的期望,还是自己的愿望。

在我的原生家庭里,并没有经历过对家又爱又怨的感情。但在我的小家庭内,倒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和我大女儿之间,过去就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现在好了很多)。最常出现的表现形式,是角色的混淆。我在家里承担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常常操心她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事情,她又会觉得我多管闲色,但在我看来,又是因为她没有做好而善意帮忙。自从2018年学了陈老师的控制二分法后,我对自己做了很大的调整,大概三个月后,她反馈给我,说我改变了很多。这样做之后,我们都轻松了,她也知道为自己的负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01|总论:为什么家让人又爱又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