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兄弟发来的紧急求救后,郑庄公不敢怠慢,赶紧派太子忽率郑国精锐救齐。此时公子忽已是郑国太子。郑军日夜兼程赶赴齐国,其它诸侯国也陆续有军队赶来汇集,看来齐国还向其它诸侯国发过求援信息。
既然大家差不多都到齐了,那咱就撸起袖子干吧!
在郑国人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大败北戎,还俘获了戎师的两个主帅。战果如此辉煌,大家都非常开心,一开心就想开个Party什么的庆祝一下。
大家这么辛苦,成绩这么出色,当然需要happy happy,放松一下。
作为东道主的齐国表示完全赞同,为了了表谢意,他们还给各国军队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打算送去犒劳犒劳大家。不过,这时却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先给谁送去?
可能现在的我们会想,这算啥问题,实在不行,一起送去不就行了?
但是答案是不行。
春秋时候不同于现在,特别讲礼。虽然当时已经开始礼崩乐坏,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礼还是很重要的。礼是什么?礼,明人伦、别尊卑也。意思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所以不但不能一起送去,还非得排出个先后顺序来,要不然都是失礼的,而且排出来的顺序还得合理,否则又有可能会得罪人,惹谁不高兴。
举个例子吧!鲁隐公十一年,滕国的滕侯和薛国的薛侯一同去朝见鲁隐公,两人就为谁先行礼争了起来,双方互不相让。
薛侯认为自己比滕国先受封,理应排在滕侯前面先行礼;
滕侯则提出自己是周王室的卜正(官名),且与周天子同姓,薛国是外姓(滕国姬姓,薛国任姓),因此自己应该排在薛侯前面先行礼。
双方争执不下,让鲁隐公为难不已。
最后,鲁隐公只好派公子翚去和薛侯商量说:周王室的会盟,同姓排在前面,异姓排在后面。同样,如果鲁国去薛国朝见的话,也不敢和任姓诸侯国争先后,因此希望薛侯能体谅鲁国的难处,同意滕侯先行礼。
思想工作做了一大堆,最终薛侯勉强同意请求,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复杂吧!现在同样的问题又来了。
如果按功劳来排,毫无疑问郑国应该排在前面;但如果按礼的规定来排,郑国受封较晚,排名又在后面。
郑国是个不太按常理出牌的国家,虽然嘴巴上没说怎么样,但是心里指不定会有什么别的想法,这可如何是好?
简单!
对于老油条齐僖公来讲,这都不算什么事,他再次拿出把轻松留给自己,把困难留给别人的作风,用乾坤大挪移把皮球踢给了鲁国。
为什么又是鲁国?
鲁国是礼仪之邦,是这方面的专家啊!还有谁比鲁国人更有发言权,他不接,谁接?
鲁国人挺实诚,接到任务后,既没推辞也没多想,顷刻工夫就搞定了。只是他们是礼仪之邦,照章办事,按礼的规定排定了先后顺序,这样自然把郑国落在后面了。
果然,郑太子忽对此感觉非常不满。
此次救齐,我们带头拼死拼活的出力,论功劳郑国当居首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倒好,犒劳宴请却把我们排在了后头,把我们当什么了?你们鲁国人会不会办事?不会就别给我出来丢人现眼。
老油条齐僖公算是成功转移了难题,让鲁国人把郑国人给得罪了。
不过,上下通达、左右逢源的齐僖公也有啃不动的骨头,吃不开的时候。现在就有一道难题摆在他面前,令他束手无策。究竟是什么难题尽然能把老油条给难倒了?
原来他看上郑太子忽了,确切地说是他看上太子忽,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可是太子忽却死活不答应,老是找各种理由推辞,这让他是一筹莫展。其实,看上太子忽也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他有自己的打算。
你看论权势,太子忽目前是郑国太子,未来的郑国国君,现在的郑国国际地位可谓如日中天,以后这小子那是前途无量啊!论才能,上次偷袭燕军,这次救齐行动,都打得干净利落,出色漂亮。论相貌,这个虽然没有什么直接论据,但上次去周王室做人质,转了一圈就拐回一个陈国老婆,足以证明太子忽必定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要不然当时陈、郑两国关系也不咋滴,陈桓公还不至于死皮烂脸地往上靠吧!
就是这个人见人爱的国民女婿,让齐僖公也看上眼了,也想做他的老丈人。早前,他就提出要把女儿文姜嫁给他,结果太子忽却回答:不要。
为什么不要?理由呢?
他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配偶,齐国是大国,我高攀不上,《诗经》上说自求多福。得靠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靠大国(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齐大非偶这个成语就出自他这句话。
听听么好像有点道理,但真的是这样吗?绝大多数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认为不是这样,而是另有隐情。难道是文姜不够漂亮?不是,非但不是,据说文姜还是个绝色大美人。那么是公子忽不懂需要大国为援?应该也不是,公子忽精神正常。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史料不全,现在已经难以获知真正的原因了。但是,在万千猜测中有一种猜测的可能性极大:文姜的私生活不太点检,绯闻比较多。
从《诗经》上的一些诗句来看,比如: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将仲子兮,无逾我墙。
春秋时期对男女问题似乎还是看得比较开的,没有后来那样束缚得很严重。但是不管怎么开放,文姜的绯闻还是有些令人难以接受。因为和她传绯闻的人有些特别,他是文姜的异母兄弟——公子诸儿,后来的齐襄公。
郑、齐两国关系一直不错,关于文姜兄妹的小道信息,风言风语,公子忽肯定有所耳闻。而也是他不为所动,断然拒绝齐僖公的真正原因所在。
但是,齐僖公却仍不死心,这次救齐结束,他看到太子忽,又心动了。
人才啊!人才,要是能做我女婿,那该多好啊!虽然,现在自己和郑庄公一起联手打造的齐、郑联盟叱咤风云、横行天下,但是我们终究会老去,将来还是年轻人的,如果两国能够联姻,亲上加亲,那将来的天下还将是齐、郑联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
想到这里,齐僖公打算再去卖回老脸,再次派人去见太子忽,请求把别的女儿嫁给他(此时文姜已经嫁给了鲁桓公)。可是没想到,太子忽还是简单粗暴地重复了上次两个字:不要。
人家都已经换人了,为什么还是不要?理由呢?
太子忽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我没有为齐国出力的时候,都没有娶他们的女子;现在受君命救齐,有功于齐时,却娶了齐国的女子回国,这样做好像有点勒索的意思,百姓会怎么议论我(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
小子一身正气,说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听起来好像又有点道理。
然而,和他一起来的祭仲却看不下去了,他不是太子忽一样的毛头小子,而是经验丰富的老江湖,同时还是力挺太子忽的太子派,他总觉得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眼下郑国的局势,老板郑庄公年事已高,新君继位是迟早的事。郑老板能力强,老婆多,儿子也不少,尤其是其中四个儿子太子忽、公子突、公子子亹(wěi,音尾)和公子子仪表现出色,深受郑庄公宠爱。虽然说现在太子忽是太子,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强力大国支持,难保以后继位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他劝太子忽说:您一定要娶齐女,君上宠爱的姬妾很多,如果您没有有力的外援,将有可能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成为国君(必娶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可是,不知道太子忽是不是被文姜吓坏了,让他对齐女有了灰色印像;还是因为自己有老婆了,而他偏偏又是痴情汉子;还是……
总之,最终太子忽没有答应齐僖公的联姻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