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喊是不够的

早晨去学校餐厅吃饭,正遇上张老师也在那里吃。张老师说早晨在这里吃饭还行,中午就不行了,吵死。

听完张老师的一番话,我才明白,有学生家长反映,中午放学前食堂给每个孩子摆好了饭菜,孩子们放学后直接进食堂坐下吃,饭菜都凉了,这样不行,学生家长要求给孩子吃热乎饭。学生家长反映的情况没问题,天冷了,孩子们是该吃热乎饭。学校接纳了家长们的意见,要求孩子们到餐厅后现盛饭,不再提前盛好。于是,中午放学后,餐厅的三个门都打开,每个门口都摆上菜盆和馒头,孩子们进一个,餐厅工人给盛上一个的饭菜。这样,吃饭时,三个门口都排着长长的学生队伍,慢慢往里进。毕竟中午在餐厅吃饭的孩子太多了,因为中午在这吃一顿的大约是住校学生的两倍。孩子们有进的,有等的,闲不住便叽里呱啦说个不停,生活老师为了维持纪律,举着小喇叭扯着嗓子喊,大人孩子的喊叫声真真吵死人。

中午,我也去了餐厅吃饭。到了那里,真的目睹了张老师描绘的场景。其实,餐厅里不仅仅是张老师描绘的那样。里面有进来得早在坐着吃的,有端着餐盘往里走的,说话声不断,听声音就像赶集一样。生活老师没法像以前一样整齐划一地管,拼命用喇叭维持纪律。这种景象真是挺影响吃饭心情的。我们老祖宗说的“食不言”,在这里可都是空话。

看着这乱糟糟的情景,我突然想起前年去曲阜儒源文化集团学习的那四天。那是暑假,那里不仅有老师在参加培训,还有学生夏令营。老师培训时间短,学生夏令营活动时间长短不一,有为时一周的,有活动时间是一个月的。但是不论哪种情况,不论老师还是学生,吃饭时都很安静,而且没有人剩下饭菜,吃完都自己把餐盘送到指定的地方,然后有序离开。那种感觉真好,不管饭菜如何,静静地吃,有种品味饭菜享受食物的感觉,而不是像吃地边摊,随吃随聊随说笑。再想想,那个餐厅不比我们的小,参加吃饭的人也不比我们的少,那么井然有序,怎么做到的呢?

老师,参加培训的是儒家文化,是礼仪;夏令营的大大小小的孩子,培训的是自立,是礼仪,是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所有人,在去就餐前都诵读感恩词,感恩上天、农民给我们粮食,感恩工人给我们做出食物。每一顿饭带着感恩的心走进餐厅,现有的饭菜吃什么取什么,吃多少拿多少,不够的自己再去添加。吃得快的吃完静坐一会儿等等吃得慢的,吃完以组为单位离开。人多时,就稍稍错时,分批去吃饭。做到这些,一是安排有序,二是好习惯顿顿饭之前都强化。

所以,中午一放学,看到政教校长或者专管学生食宿的人员拿着话筒站在校园里对说话声不断的学生大呼小喝,有时我就想,其实,他们也应该参加些中国文化培训,因为管理学生,光靠喊是不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光喊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