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8 不同需求的孩子

8月25日在湖北省图书馆阅读一本书《少年说》,这本是湖南台播出的一档节目。

孩子站在台上用“吼”的方式,吼出对爸妈平时没机会说出的话。

一、

看看那些大一点的孩子对父母的“投诉”,他/她们和父母关系上有哪些问题呢?

1.妈妈嘴里总有一个“别人家孩子”

“考试的时候,妈妈总拿我与别的孩子做对比。” (比较会给孩子压力)这个妈妈认为,女儿的性格如果不打击她,她可能会有点飘。女孩子认为自己不适合激将法,打击她会感觉到自己很差。妈妈认为,承诺给妈妈的事情,做到了没有?其实在她的范围内。告诉她女儿: “当你很强那时候,我觉得要拍你。但你觉得自己很弱的时候,我要推你一把,看到你的闪光点。”

2.女孩是1号的闺蜜,别人家的孩子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她妈妈的话是:“看看你们班那些同学,每个体育及格,就你不及格。”女孩还说:“妈妈每次夸我就那几句。”也就是孩子都是期待父母的认可的,期待认可他们的优点。因而父母该夸就得夸,同时,父母如果经常当孩子面夸别家孩子,可能会引起孩子自卑,一对比之下孩子会压力,否定自我。所以父母适当要认可自己孩子,不采用激将法。

3.孩子感觉手机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爸爸回答说:“不论手机多么好啊,无法取代你在我和妈妈心里的地位。”这个爸爸有点狡辩!说得再好,不如做好。

4.孩子抱怨:补习班真有那么大作用?放假意味着。上不完的补习班

孩子觉得三种人才上补习班:成绩特别差,成绩特别好,跟风上课。妈妈答的是:“没办法,竞争环境激烈。”主持人认为,孩子不是反对补习班,而是排斥父母强迫他们做兴趣之外的事

还有一些孩子的吼的心声,比如:

“妈妈忙,很少有机会交流”

“我和爸爸的聊天记录只有转账消息。”女儿说:“父爱像海一样深沉,但我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另外一个女儿说:“妈妈,不想再喝您的鸡汤!(学霸养成记)”

有一个四年级的男孩投诉:“到底是你的学习重要,还是你儿子重要?”原来是男孩妈妈做酒店管理的,38岁还在备考研,比儿子学习还疯,两周回一次家,回家就是闷头房间看书。最后妈妈的回答“we are one team”,我感觉意识对孩子有激励作用,但最终孩子的情感需求还是需要妈妈投出时间去填补,这是一个没法两全的问题。

初一女孩说:“我每天的生活,都有一个表格,不要对我这么细致地规划!我做不到这么有条理!父母能给孩子制定一套详细的规划是自律的表现,但不考虑孩子是否能接受,把自律变成他律的时候,就变成无形中的压力。

高二男孩:“我妈妈是问题妈妈,管我严”“今天学习了吗?学的啥?认不认真?洗没洗碗?”

孩子介意“妈妈不相信我,我可以安排自己的事,但他总觉得我这块没做,那款没有做,总要督促。”因而主持人建议孩子先给妈妈分享。

初一男孩:妈妈不要再逼迫我做家务了,写完作业,还得刷碗,擦地,择菜。妈妈:“不可以,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男孩:“不对我还没成年,没满18岁。”

高一男孩:“把我Q空间上锁,我错了吗?”妈妈感觉孩子不信任她。

高一男孩:“妈妈反对我学文科”,主持人建议孩子:“拿出一个成功率更高的计划,让父母看到如何一步一步去实现我们计划。

初一女孩:“父亲总让我当众唱歌”;

初三男孩:“爸打击我的发明,让我很伤心”,主持人总结:是父母没有表扬的习惯,而不是怕孩子骄傲,如何表扬?客观而充分

高一女孩:“妈妈能夸夸我吗?”

还有一个女孩,他爸爸带女孩爬珠峰;另一个妈妈给初一女孩的成人礼:四天88公里的戈壁徐步。主持人总结,成年的标志是什么?责任和勇气

二、

把这些青少年男孩女孩的抗议和建议大概地概括一下,你会发现不过是两类问题:

一类是要求父母更多的关心一下自己,要求父母夸夸Ta们,要求父母多陪陪Ta们,多和Ta们交流交流。

另一类呢,是希望父母不要过多干涉自己,要求父母别管那么多,这也安排那也要求,让他们不适不开心。

先来看第一类,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对父母的需求?会要认可,要求妈妈夸夸自己呢?要妈妈多陪陪自己。

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意味着,他们的力量还没有发展起来,还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应对这个世界的纷扰,会感受到孤单、恐惧,会有压力,会害怕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而焦虑,所以才会对父母有需求,期望父母能做得更多,满足他们的需求。

孩子期待着被父母认可,被父母重视,期待着被爱的感觉,期待着有情感上的交流。

第二类孩子,他们为什么不接受,且反感父母的安排呢?

意味着他们已经有自己的看法、想法,想按自己的来,但父母又担心孩子不成熟而犯错,那么这是一个沟通的问题!父母的意志过强,则会引起他们的压抑感和逆反。

逐渐长大的孩子,会渴望自由和自我的意志得到实现,他们不愿意再被安排,有的扭不过父母,被动接受被安排,有的无法忍受被安排。针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有所认识,孩子有自我的想法和意见之后,父母的意志需要有一个度。虽然是为孩子好,但却可能抑制了另一个有活力的灵魂的生长。

三、

从家长,特别是从妈妈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做母亲是比较难的事情。如果妈妈对孩子管理过多,孩子一旦意志成长,就会嫌妈妈管多了。一旦妈妈对自己投入过多了,孩子又会觉得妈妈管自己太少了,不陪自己。相比于爸爸,妈妈似乎在孩子的成长中,很容易成为那个“无为”也不行,“有为”也不行的那个重点人物,所以当妈妈在孩子的不同阶段,“有为”和“无为”要各有侧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08 不同需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