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沟通才会爱

说到暴力,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可能就是电影里那些血腥残忍的斗殴场景,或者是一些涉及到肢体伤害的看得见的冲撞。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暴力,虽然时有发生,但却不易察觉,它造成的伤害却更深刻,也更长久,而且受害的往往都是身边最亲近最重要的人,甚至是自己 。这就语言暴力。

印象中,三年级之后,母亲就从未动手打过我,但我和母亲的关系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势如水火。我甚至压根不愿意跟她说话,因为无论我们谁先开口,嘴里蹦出来的都是利剑和刀锋,伤人也伤己。更要命的是,我们都固执地认为这是对方的错,直到许多年前,第一次读到这本《非暴力沟通》才开始渐渐意识到似乎自己也有问题,但坦白说,因为当时年纪尚轻,且又读得囫囵吞枣,所以更多地把它当成了一本沟通秘籍,纵然觉得很有道理,但基本上也就是过眼不过心,且因为缺乏实践,很快便被抛之脑后。

第二次读是在一年前,因为相距时间太久,几乎和重读一样。虽然感受较之之前有大大的不同,但终究还是如不过尔尔。

最近,突然心血来潮,再次翻出来读,竟生出一种大彻大悟,相见恨晚的感觉 :这哪里只是一本简单的将沟通技巧的书,这分明是一本教我们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无时无刻地将爱融入生活的书。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早年师从美国当代最有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大概是深受罗杰斯的影响,虽是一本讲沟通的书,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却是浓浓的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将爱融入生活的执着。

为了搞清楚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作者首先从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导致我们暴力沟通的因素。
1、道德评判。
这种评判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需求,他就会被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恶的。比如,我从小就被教导:溜须拍马是不好的,所以一看见这种人,就会默默地翻上无数个白眼,然后深吸一口气,屏气凝神,咬牙且齿地从鼻子里发出一个闷闷的“哼,马屁精“。哪里会去想其实拍马屁也是一种能力。

2、进行比较。
比较的结果大家都可想而知,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人比人,气死人。
本来吧,还觉得自家娃健康快乐,养得挺好,但一看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健康快乐、聪明伶俐,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时候再回头看自家娃,顿时觉得:妈呀,这孩子将来恐怕只能去讨饭了!

3、回避责任。

4、强人所难。
这背后其实隐藏了我们的信念:别人应该和我们保持一样的价值观和需求,应该像我们所期待的一样去生活,你就应该这样做,他就应该那样做,抱着这样的信念,生活势必会处处与你作对。

上述种种,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很有可能就成了暴力沟通。为避免此种伤害,作者提醒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关注以下四个要点。

首先:观察发生的事情并说出结果,简言之,描述事实。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

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比如,夫妻两闹矛盾,妻子在描述发生的事情时,脱口而出“他从来不关心我“,显然这很可能只是妻子的评判而绝非事实。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我们很难彻底地杜绝评判,但要尽量学会区分二者的差异,要知道评判最可能引发的是对方的反驳,以及反驳之后彼此更大的冲突。

第二:体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种的第二个要素。
在我们的文化里,感受总是习惯性地被压抑,久而久之,我们就渐渐忘了该如何表达感受。更不会去探究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这样的感受。事实上,表达感受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冷静下来获得平静的力量,还可以让沟通更加顺畅。
在表达感受时,也要注意区分感受和判断。如“我觉得很失落”和“我觉得我被忽略了”,前者是感受,后者则是我们自己的判断。感受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而判断则很有可能让我们感觉更加难过。如果你想要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可以好好练习如何使用情绪词汇,诸如,伤心,郁闷,难过,沮丧,挫败感,焦虑等等。

第三、明确我们的需求。需求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作者说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根源并不在于外界的刺激,而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我们很多的负面感受其实都根源于我们某些需求未被满足:比如,我因为在大庭广众被嘲弄而感到十分气愤,其根源在于我们被尊重的需要未被满足,我因为工作上的失败而自责难过,根源可能在于我渴望成就的需要未被满足。所以如果我们感到很不爽,不要急着把气撒在别人身上,停下来,看看到底是自己的哪些需求未被满足,自由选择的需求?被爱的需求?权利的需求?游戏的需求?休息的需求?……无论是什么,把它找出来,专注于满足它,而不只是发泄。

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
明白自己的需求之后,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所什么。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不清,别人很难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诸如这类”我希望你多爱我一点”之类的空泛的请求真得很容易让人懵逼。毕竟“多爱一点”在不同的人那里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当然了,如果你不确定对方是否明白自己的意思,不妨直接去问,:“嗨,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有时候我真是不明白,明明一句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为什么要搞出九曲十八弯来呢?

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四个要素,不仅仅是用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在我们去倾听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大有裨益。但是,它们最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提醒我们善待自己。
这个世界上,最容易伤害我们的其实是自己。想想,当我们没做好什么事的时候,当我们遭遇失败挫折的时候,毫不留情地苛责自己的话语:你真是没用,这么点儿事儿都做不好,你这辈子也没什么希望了,你就是一个loser。听到这样的言语,有没有一种拿着钝刀凌迟自己的感觉呢 ?但,苛责自己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无益处。

作者说,我们之所以对自己如此苛责根源也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所以当我们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感到不满时,不妨问问自己,到底是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简单点说:“你之所以这么生气,到底是因为什么,是缺钱呢,还是缺爱呢,还是缺安全感呢? 如果这种行为不能让满足自己的需求,那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方法?”

我之所以对《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兴趣大增,就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提醒,提醒我们聆听内心深处感受和需要,提醒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提醒我们时刻将爱融入生活。

当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时,问问自己,在左右矛盾的需求当中,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是随遇而安的潇洒还是掌控命运的强大?是相夫教子岁月静好,还是驰骋职场奋力拼杀?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生活,选择你内心最看重的东西,尽力满足内心真正的需求,这便是爱自己最好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会沟通才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