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传授知识而不从事创作,相信先人而又爱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老子和彭祖了。”
“述而不作”,意思是把前人的东西综合起来传递给别人,而不是自己创作出了很多新的东西出来。这也代表着谦虚。而且,这个世界上,真正创新的东西,是相当有限的。而现如今,是有很多为了定量的要求刻意创造出来的所谓的新概念、新名词。而在孔子看来,如果能将前人留下来的智慧讲清楚,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一方面代表着谦虚,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对于前人的尊重。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述而不作”,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过去所产生过的事物的重新组合。就好比,我们写一篇文章,不过是文字的重新排列组合,并没有我们原创的文字,但那文章也是我们原创的。
因此,“述而不作”,一方面代表着一种治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创新的态度。关键是看我们自己如何去举一反三,如何去运用。
就好比,2020年自3月份开始,我以每天1本书的节奏听书,听了300多天,300多本书,最后越听越觉得无趣,就是因为发现了每个领域的书,核心大致都是相同的,只是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述方法写出来的罢了。会有新观点、新启发,但是很少,而且也是最近的畅销书所创造出来的个人新概念吧。
也好比,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名言甚至专业定义概念,经过现在人们的包装,就成为了一个流行的新概念,这个新概念可能更加切合实际,那么会是原创,但实际上,也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个升级吧。
所以,越读书就越喜欢读古人的书。因为真的是这样,你的疑惑,子曾经都曰过。
“信而好古”,“古”就是前人的经验。“好古”,就是好学。其实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在“好古”,在向前人学习经验!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妄作”,就是我根本不需要学习过去的经验,不用管其他的一切,我先动手干了再说,这就是“不好古”。
所以,孔子所说的“好古”,并不是一个老古板的意思,而是指“好学”的意思。其实,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妄作”的,而年龄越长,就越“好古”。
而这句话,我们真的能够把“述而不作”做好了,就已经很难得了,如果没有更大的目标,就要以这个为信念啊。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这三件事对于孔子来说是不难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难!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有恒”这件事。
孔子说,圣人、仁人我是见不到的(因为境界太高了),但是君子和有恒者是可以见到的。“有恒者”,就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就是能够坚持的一种代表和特点。
“有恒”这件事,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延迟满足感”,一个人的延迟满足感能力越强,就越能够成就大事情,但是,很多人,一学就厌,一教别人就希望有所回报……也就是说,没有及时的反馈,就瞬间没有力气了,其实这就是延迟满足感的能力很低。
而且,这样的案例,他们的教或者学,都是为了获得反馈,而不是教和学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而孔子则是能在教和学上找到快乐。所以,如果将学习当作一个过程,是为了去达到某个结果,那么学习一定是意见非常辛苦的事情。但如果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至于结果,根本不考虑,那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会累呢,怎么会厌呢?
这就让我想到了我曾经学习焦虑的那段时间,那个过程,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多学习,学会了之后要怎样怎样,可是,学到最后才发现,学会了之后也不会怎样,如果带有不切实目标的学习,是很累的。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的学习,是更累的。
所以说,我们这个年纪了,如果谈学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内驱力,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要为了什么。该达成目标的去达成目标,这样学习也会聚焦且术业有专攻。该当作个人充实的就当作个人充实,学习也要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法的。最怕为了掩盖焦虑而盲目的学习,其实,这样的结果只是会造成知识焦虑,形成知识垃圾。
其实这并不是我妄想出来的,而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身边的人也有耳闻正在经历的。而这说到底,还是一个生活融入的问题,你到底是希望一个学习的过程达成一种生活的状态,例如: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希望将学习作为一种充盈生命的过程,学到老活到老?此处,我没有整理思维,但是,我的想法就是,有些学习,是由结果可追寻的,我们必须要追寻,不然打不成目标的学习就是失败的。但是有些学习,是学无止境的,我们就是要享受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四件事。”
这个是孔子四个担心的方面。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对于社会的担心,也有人认为,这是孔子对于自己的担心。而孔子是一个“求诸己”的人,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孔子对于自己的担忧吧。
“不善不能改”,是孔子对于自己被惯性遮蔽的担心。因为一个人如果被自己的惯性遮蔽,不能够冷静的反思,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时候,是吾忧也。
所以说,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不善”。我们只有能够真正客观看待自己,并且知道自己的“不善”,才能够“改之”,而往往,我们就是生活在惯性思维之中,也会习惯性“双标”。所以,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已经很难了,再能够客观发现自己的“不善”,那是更难的。
所以,无论怎样,无论我们在社会上以怎样的面孔示人,但在我们自己内心,一定要能够认识到真实的自己,能够知道自己的是是是非,而不要自己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功与过。
因为,我们能够假装愚蠢,但不能真的愚蠢,更不能承认自己愚蠢,就真的只做一个愚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