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5个多月的社会公开征求意见,4月27日晚间,央行、证监会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即将从5月1日起施行新规,百万亿规模的资管行业终于迎来大资管监管规定的正式实施。
为了防止资管新规对于市场的冲击,会逐渐进行过度,预计在2019年底实现完全落地,并且会对未来10-20年的资管市场调整新的方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对于投资者、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资管新规的出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经济脉搏。这些新规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保本理财退出历史舞台
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收益,这实际上就是在禁止保本理财的发行。
许多吃瓜群众喜欢银行理财,主要原因就是保本保收益、收益还比存款利息高,自己买着安心,这下要失望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新规原文摘要: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打破“刚兑”是资管新规传递出的最强烈监管声音。
要求券商、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全部打破刚性兑付。
这里所说的刚性兑付,不仅仅是保本保收益。
以往的刚性兑付分为两种:
第一种:不管资管产品是盈利还是亏损,发行人或者管理人都会确保产品的本金和收益,以保证投资者永远不会亏损。
第二种:发行新的资管产品份额来兑付旧的资管产品份额的本金和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
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保障,但是对银行来说就是风险。
新规之下,这两种刚性兑付的情形就是不允许的。券商、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将不再承诺保本,不再给理财产品定预期收益率。
新规定打破了投资者对资管产品保本保收益的希望,以后投资者买任何资管产品都是有可能出现亏损的,风险全部转移到投资者身上。
我们投资者在买理财产品时,要更谨慎,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辨析风险,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短期理财,也要说再见
《新规》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
目前的市场上,3 个月以下的短期非保本理财产品非常非常火,比如40 天、62 天、74 天、82 天的产品,收益率在 4% 左右,最高可达 5% 以上。
新规实行以后,少于3个月的短期理财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喜欢流动性强的小伙伴,可能要另谋出路了。
投资门槛提高
投资于私募产品的合格投资者应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要求:
新规原文摘要:
(一)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三)金融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投资者不得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
由此可见,随着产品风险的增加,资金门槛也大幅度提高,对投资者的要求更严,而且不得使用非自有资金投资,这在资金层面上进一步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出现风险,任何机构不得垫资
如果资管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出现兑付困难时,资管产品的发行人或管理者既不能自筹资金偿付,也不能找其他机构垫资代偿。
不能如期兑付或出现兑付困难”之下,无论资管产品是赚钱还是亏钱,此时都是拿不出钱来偿付给投资者的。
加大了投资风险,这些风险全部投资者自己承担。
公募基金不得进行份额分级
资管新规明确指出: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
资管新规也提出: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意见》规定的资管产品。
公募产品不允许分级,该规定限制了公募基金重新发行分级产品的可能,分级基金将成为绝唱。
投资者收益有望提高
为配合打破刚兑,《指导意见》还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改变投资收益超额留存的做法,管理费之外的投资收益应全部给予投资者。
未来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之后,净值型理财或许将成为理财市场不容忽视的一款产品,投资人如果投资成功,其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有望提高。
净值型理财预期收益率的波动性较高,投资者需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未来的投资逻辑发生变化,从闭着眼睛投资,到如今考验机构和大众的投资知识和眼光。
保本理财已经告别历史舞台了!短期理财将会越来越少,投资的门槛也会越来越高,收益会有望提高。
往后要自负盈亏,想要多高的预期回报率就要承担相应多高的风险,收益与风险对等。
总之,自己的钱,要自己负责了,想要保住财富,就要多学习理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