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二胎跟英语学习的关系

二胎(甚至多胎)很重要!

我来自有四个兄弟姐妹的家庭,所以我深知有兄弟姐妹的好处。其中一点,我的英语启蒙其实受益我姐姐。

我初一开始有英语课。还没学英语时,我看到我姐的英文书就已经很好奇,虽然不懂,但会经常偷翻,话说那时的英语书还是李雷跟韩梅梅的时候。并且也对录音带上的英文发音有一种开始的好感。

头几次英语课,我第一反应是:怎么老师的发音跟我在录音带上听的不一样?明显录音带的好听一点,因此我课堂上没怎么听老师讲的课文,而是在课后对着录音带朗读课文。我到后来才知道,原来老师真的是发错音了。

所以话说回来,英语老师还是要力求把每个音发准。虽然我是属于认为语调远重要于语音的,不过发音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的影响真的挺大的!

我姐对于我的英语启蒙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她那时去广州读书后寒暑假带回来的英文录音带或VCD碟,尤其她那时带了一套《听歌学英文》,可以说直接影响了我后面的英语学习。

那是我见过最好的“听歌学英文”教材,可惜目前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了。里面收录了很多经典的英文歌,我至今还记得的像Yesterday Once More, Superstar,My Heart will go on,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Vicent, Dona Dona等等。除了有歌词赏析(是真的赏析而不是像现在一般的翻译),还有歌曲创作背景、演唱人介绍等等,绝对良心之作。

简单讲,我姐对于我的英语启蒙是听力的启蒙,是带我进入英语文化的启蒙。幸好如此,我才规避了要靠刷题提分数的局面。

印象中我做的英语题数量很有限,而且考试前我一般也不做题,常做的是读课文及看单词。后来因自己的亲身实践及了解到国外人的英语启蒙一般也以先建立英语语音符号为主,我更觉得庆幸。国内大部分的孩子的英语启蒙是大量的写,会看一堆静态的无法帮助建立语音符号的图像。基本上可以说一开始就把他们学好这门语言的可能性给扼杀了一大半。

在此,建议有孩子的家长,如果想让孩子们学英语,一开始语音输入应该是第一重要的。有了足够的语音输入量,培养孩子对英语语音符号的基本感觉,再逐渐做分级阅读,那他们的英语能力会逐渐建立的。

有学者说,如果孩子在9个月以内能接触到两种以上的语音信号,那么这些语言信号会让他形成记忆,这对于以后学外语会有所帮助。但需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辨音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退化,一般认为12岁是个界限。

英语是怎样的一门语言?

英语与大家熟知的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等,同属印欧语系

关于印欧语系,我以前读过稻草人语老师的《星座神话》,我做了如下的一个笔记,应该看了能一目了然:


英语相比如上提到的几门语言,应该说是语法最简单、变位最少(像大部分西语,一个动词最多变位100多个)的一门,但却是词汇量最多的语言。有统计表示,英语词汇量应该已经超过110万个了。像下面这本号称收词量最多的英语纸质词典,也才收了50万个词左右。


再者,英语单词的来源很广,也很杂,大部分单词来源拉丁语,但因为跟其他国家的相互融合,又导致其来源很不单纯。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熟悉的形容词sad在词源词典的解释如下(我截取了一部分):

O.E. sæd"sated," from P.Gmc.*sathaz (cf.O.N.saðr, M.Du. sat,Du. zad, O.H.G.sat, Ger. satt,Goth.saþs"satiated"), from PIE *seto-(cf.L.satis "enough, sufficient," O.C.S.sytu, Lith. sotus,O.Ir.saith"satiety"), from base *sa- "satisfied" (cf.Skt. a-sinvan"insatiable"). Sense development seems to have passed through ameaning "heavy," and "weary, tired of" before emerging c.1300 as "unhappy."

可能大部分人看这一串觉得一头雾水,我把它翻译如下:

古英语词sæd意为“餍腻的、过度满足的”,来自原始日耳曼语sathaz(参见古挪威语saðr, 中古荷兰语sat, 荷兰语zad, 古高地德语sat, 德语satt, 哥特语saþs “生腻的”),sathaz来自原始印欧语seto-(参见经典拉丁语satis“足够的”,古教会斯拉夫语sytu, 立陶宛语sotus, 古爱尔兰语saith“饱足” ),seto- 来自词基sa-“满足的”(参见梵语a-sinvan“无法满足的”)。该词在14世纪出现时意为“不开心”,而在此之前,它的语义发展好像总带有“沉重”和“疲倦的、厌烦的”之意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很容易看出,英语来源的复杂性。因为这个原因,间接导致了英语习得的困难度。就是大部分人学好基本词汇,基本表达比较容易,但要把英语学得很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换一个角度想,正因为英语来源的复杂度,所以这门语言的学习绝对不单单是学一门语言那么简单。从中更可以了解到西方语言、西方文化、国家变迁的历史,以及体会语言表达多样性的美感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去看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讲的英语课程性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就不难理解。只是国内的英语词汇教学要么无视词源,要么把词源复杂化,也不重视文化的传递,因此学的人完全感受不到英语当中蕴含着浓浓的人文美,才导致我们很多人很不客观的评价我们是否有必要开设英语课。必不必要明眼人一看便知,只是我们目前的英语教育多少有点尴尬,所以也只能发出那样的一种无力的评论。

为什么学英语?

第一,大家现在可以随意拿一个英语段落及其中文翻译,试着读一下,然后仔细观察读英文跟读中文你的嘴型、你的共鸣腔有没有什么不同。常说、常读英语的人一般能有效改善性格中内敛的一面,促进身心健康(如果你学的是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之类的,那应该更明显)。因为你的嘴巴必须张得很大,你的表情跟说中文相比会夸张许多,气息的控制要更好,所以你很容易通过这种舒缓肌肤的方式得到情绪上的释放。高中时我常读疯狂英语,那时候是我课前热身、课后减压的一个绝佳方式。

第二,个人觉得英语首先是个工具,它是辅助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任何持有英语无用论或者神话英语论观点的人都是欠客观的。它说到底就是一种工具。带着它,你可以及时的看到国外的畅销书,很多来自国外的资讯,而不用等待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从翻译者手中获取到二手的信息。哪怕现在的翻译工具已经越来越发达,但是它们无法替代你的感性体验。就这么简单。喜欢它的人,愿意学习它的人,你自然可以花时间去学它。不喜欢的、觉得没必要了解它的,你也就无视它即可。就像每天吃香喝辣的也是吃饱饭,每天咸菜脯也能吃饱一个道理。不同的只是体验。

第三,英语作为相对我们来讲的外来语言,它既然是外国人用以思考、沟通、交流的媒介;而因为我们跟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也近似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英语能够学到多一种思维方式。事实也是如此。例如看下面一个例子:

英:He jumped up and hastened to the mirror in the bathroom, taking away the towel to exam the cut upon his cheek.

中:他跳起来,连忙跑到卫生间的镜子前,拿掉毛巾,仔细查看脸上的伤口。

你会发现,英语是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而很多时候中文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表达的。
包括英文喜欢先结果后原因,中文喜欢先原因后结果;英文多代词,中文少代词等等。这些其实无形中都区别了彼此的思维方式。

第四,通过学英语可以学到一种有别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我觉得这个部分的意义对于现如今的社会现实显得更加重要。因为网络的力量某种程度上已经把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磨得越来越不明显,免不了我们会要跟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而跨文化交际,语言自然是个大的影响因素。

最后,学英语可以培养一种学习毅力。语言的学习基本上没有大量时间的持续投入基本上很难掌握,而通过学习英语,会引导你形成一种持续学习、坚持不懈的态度。而这样的一种品质的建立,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上,都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语」二胎跟英语学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