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代史通史》有感之房贷要不要提前还

现在很多人买房子都免不了要贷款,公积金贷款或者商业贷款,很多一次都是一百多万,期限一般为30年。

那么这里有个问题:有了闲钱,房贷要不要提前还呢?

我不是会计师,也不是经济学家,不会用很多公式去计算利率和投资收益,但我想换个角度,从历史和未来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一、以史为镜,我们来看看满清政府是如何处置贷款问题的:

1、1895年,满清甲午战败,淮军一蹶不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满清派李鸿章为乞和大臣,赴日本马关进行谈判,经过反复磋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除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给日本外,需赔偿日本军费折合白银2亿两(后期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加上还辽费共计约2.5亿两)。2亿两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清政府一整年的财政收入只有8000+w两白银,但是不能不吃饭呀,国家不能没有开支啊?除去科教文卫娱等各项开支之后,所剩无多,有时甚至还要亏空,出现财政赤字。那这么多钱怎么还得上呢?

两条路:1、分期付款 2、贷款

当时中国的海关总长是英国人赫德,他和李鸿章私交甚好,他建议清廷采取第一种方案--分期付款,而且年限拖得越长越好,能搞个20年或者30年那就再好不过。

但是清廷满朝大员反复讨论之后,却不是这么认为。

他们觉得,这钱还是越快还完越好,尽早还了,这桩事儿就了了,而且越早还完还可以省下很多利息(日本为了督促尽快还款,开出的条件是:还款年限越长,利率越高),如果按日本人的要求,能再三年内还清,那么共计可省白银1700+w两。所以,最终采取的办法是向英德、法俄分别借款,在三年内还清日本所有赔款。

后面我们不用再说了,日本如期拿到了这笔巨额赔款(日本当时每年财政总收入约4000+w两白银),继续发展海军及进行国内经济建设,此消彼长,已将中国远远的甩再了身后。

2、上面只是我们满清同学借款的第一个故事,现在我们接着讲第二个故事。

甲午之后没过几年太平日子,满清又犯糊涂了,慈禧太后在摇摆不定中想借义和团驱逐洋人势力,结果被八国联军摁在地上摩擦。危难关头,李鸿章同学再次登场,这回他的腰杆更弯了,几乎成了90度,而且说话也更没了底气。最终和列强们签订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惩处“凶手”,另一个就是赔款。多少钱呢?

白银4.5亿两

我的妈呀,这下真还不起了,借都没地方借。不过列强们早就算好了,一下子让你赔肯定赔不起,赔不起没事,海关呀,盐税呀,厘金呀通通抵押出来,每年大概能还1800+w两,分39年还清,也就是从1901年到1940年。

慈禧并没有不开心,只要她的位置还能保住,什么都好说,最后在给各国公函中说了句很有名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后来怎么样呢?1908年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入了土。清朝这个统治中国267年的王朝也在1911年终结了!

不对,好像说了点什么?

是的,《辛丑条约》的赔款后来还了吗?

后来的民国及北洋政权受制约外部压力,对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承认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后来的国际形势风云变幻,1914年,一战开打,中国站在了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既然我们都是战争关系了,那赔款还给个屁啊!后来其他国家的赔款呢?

1908年,美国便决定,赔款我不要了(美国的吃相还是比别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要好很多的),你们好好发展吧。然后追讨回来的庚子赔款在1911年建了清华大学,这也就是清华大学的由来了。

俄国一战后期国内发生了革命,变成了苏俄,这钱还到1924年苏联也不要了。

日本及其他几个国家的钱后来也没有在还了,他们大多做了个顺水人情,说是给我们发展基础设施,公共健康及教育事业。

好啦,满清同学的故事讲完了,我们能看出什么呢?30年太长,天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二、天机不可泄露,但你该知道会发生些什么

当前中国的国运正处在上升期,城市化在继续进行,工业化在继续深入。

世界大环境也不会像百年前那样动乱不安,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很低很低。所以我们的房贷还是要还的,想要一笔勾销的请一边走吧。

但是,请注意,中国正在迈向发达国家阵营!

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人均gdp上升,以2016为例,中国人均gdp约8000美元,而美国人均gdp在5w美元,如果中国在未来30年(很可能不用30年)跻身发达国家(这里说的是人均)行列,那么就算人均gdp为美国目前的一半2.5w美元。那么,10年之后你的收入是多少?20年之后你的收入又是多少?(这里不考虑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问题),那么现在的月供对于到时候的你还有很大压力吗?

所以未来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1、人均收入增长问题 2、汇率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中国近代史通史》有感之房贷要不要提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