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菩提》有感

对曹德旺曹总的兴趣,是被一句话吸引的。曹总说“别人说我没有文化,我说你错了。你说的那是知识,不是文化。知识和文化是术与道的区别。”细想之,蛮有道理。

一个到了九岁还没有正式名字、还没有上学的农村娃娃,却能把玻璃产业做得如此之大,曹总的《心若菩提》值得一读。

爱人看我老买书,调侃说“怎么不看电子书,经济又方便,到哪都能看。”我想了一会,说“电子书确实很方便,随时随地能拿出来看,但是想做笔记,又或是想翻到前面某个自己折了页的地方再比较,那就不方便了。更重要的是,翻纸质书的沙沙声带来的快感是电子书无可比拟的。”

嘴上这么说,手里还是在“微信读书”APP中搜索了一下,发现有读友分享了PDF版的《心若菩提》。果断下载,手机里存一份,电脑里存一份。于是乎,上下班的地铁上、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得空了就看几页。400多页,35万字,3天不到竟也看完了。

咋一看书名,还想着带“菩提”的八成都比较高深,比较难懂,会不会是“成功学”的另种版本。看了第一页,悬着的心放下了——普通人阅读不会有障碍!曹总在书中介绍,作此书时曾有几位知名作家执笔,但都不符合他的口味,认为变味了,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最后还是他自己动笔。心想,还好是曹总亲自动笔,不然我们看到的版本就不会这么接地气,也不会这么真实。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用四十年时间创业,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建了一家深具影响力的制造业跨国集团并誉满全球。深究成因,唯有一条哲理:两句话组成,一曰,入戏;二曰,入角。入戏者,依愿也;入角者,靠信也。录往事以证之。”这段话算是整本书中最文绉绉的,但也不难看懂。

曹总的经历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甚至富有传奇色彩。看完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有几点。

一是人生应不断学习。曹总九岁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之前一直被叫作“小印度”,也是这一年才步入学堂,但5年级便不得不离开学校。能取得今天如此之成就,好学应该是摆首位的。在那个物资极度溃乏,尤其是书籍极度溃乏的年代,任何有字的物品都对曹总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割一年多马草攒下8角钱买一本《字典》,割三年多马草攒3元钱买一本《辞海》。知识的积累,都是靠这样自学来的。或许是对书籍有着那个年代极具烙印的不可名状的情感,曹总自述“到我家千万别向我借书或要书,再好的朋友我都不会给,真是有一点爱书如命。”

二是人生应直面挑战。回顾曹总走过的76年,用跌宕起伏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曹总的父亲曾在日本学习开店,后在上海从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拥有相当的财富。曹总的母亲,是地主的千金。这么一说,自然会想到,曹总的家境不说大富大贵,至少也是非常殷实。那又怎么会直到9岁才上学呢?为归避战乱,曹总的父亲把上海的所有家产装在一艘铁壳船里,准备搬回老家福清。不料,货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了。可以说是遭遇重大变故,因变致贫。后来他跟着父亲从卖烟丝、水果开始,逐渐进入采购界,再进入玻璃界,最后成为玻璃大王。期间,遭遇了众多变故。但都靠着入戏、入角,起死回生,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一步步走向强大。

三是人生无需追求完美。曹总在对人才的看法上和华为的任总有某些方面有点类似。曹总说“全中国的人都知道我笨,只会做一片玻璃。”任总说“华为从来不用完人,一味追求完美的人是没有希望的,有缺点的人反而重用。”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木桶原理”。任总说,我把自己擅长的那块变得很长很长,短的那块或几块找别人来做,这样,大家都有自己非常擅长的一块,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能装很多水的木桶。我们很多时候都想追求完美,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完美的人和事真的存在吗?就算存在,肯定也不会是我,大概率也不会是手机前的我们。大多数人应该承认自己的平凡,只要有颗不甘于平庸的心,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那就是有意义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若菩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