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饮食管理的几点思考

回顾我的个人饮食习惯,我常常会有一种前世一定经历过饥荒的感慨,或者来自我父亲母亲家族中肯定有过饥荒的经历。这一点跟我父亲的饮食习惯和好恶颇有些类似点。比如喜欢热食,温度特别高的食物,喜欢焦脆口感的食物,喜欢暴饮暴食,就是喜欢吃的吃到伸脖,当然也不能排除是因为生活习惯所致,可是如果比较下一起长大的妹妹饮食习惯,就会发觉应该还是基因的力量,妹妹饮食习惯有些类似,但显然不如我的情况这么突出,而且她比较偏好面食,基本属于有啥吃啥不太挑的一类。

这几年养育孩子的过程,我也不断反思调整着自己的饮食观,我发现饮食习惯其实跟性格和饮食认知又着极大的关系,是可以不断加以引导,并进行积极干预、调整和改进的。比如少年的时候脾气急躁,吃东西狼吞虎咽的求速度,不愿意在吃饭上浪费太多时间,这种不重视饮食的认知观直接导致了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为身体健康埋下隐性疾患的可能。现代社会的很多慢性病都是吃出来的,我们不够了解和关注自己的身体,对自己也没有耐心,对轻微不适的觉知度不够敏感,忽视了长期以来饮食滋养身体的重要性,这个恶果最终也是由我们自己来承担的。

吃与睡一样是我们日常的头等大事,需要带着愉悦的心情,专注的去完成。你的身体就是你的潜意识,你敷衍他,他便会还以警示,这警示大部分时候就是身体的病痛。吃好不等于吃贵的,不等于吃饱吃撑,不等于吃得划算,这些都是功利心带给我们关于好饮食的错觉。吃好是要吃适合自己的,不仅能提供身体充足的营养,还要适合而止既不能让身体长期饿着,也不能让身体长期撑着,还要能满足我们口味的偏好,吃的开心。能做到这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举个例子,一个肠胃不适的人偏好重口,一个忙于工作的人三餐无定时,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我们国家没有系统完善的饮食健康分类指导体系,南北饮食文化差异巨大,传统美食种类繁多,属于食品开发、制作、流通、销售非常繁盛的自由市场,而配套专业级的饮食健康认知理论却普及有限的市场,结果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文化的裹挟下,面对着品类繁多的各色美食,在铺天盖地的各式中西饮食健康信息中,选择自己的饮食生活。一句话总结就是饮食选择丰富且便利,饮食观念陈旧散乱落后。陈旧来自于民间中医对食材的各类解读,散乱来自于中西饮食观念交叠,真伪信息混杂,落后来自于我们的中医关于人的体质分类理论和调理基础建立在历史观上,过去人的饮食环境和当下差异是巨大的,不能依靠某一款食品,某一类方剂可以简单的去归集解决,缺乏科学可信的普及力量。

总而言之自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要对自己健康负全部责任。针对自己的情况开展饮食管理,以食代药,调理预防为主,改善身体消化系统的能力和效率,进而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脾胃虚弱,代谢较弱的女性,我个人总结几点饮食建议:

(1)早中餐认真吃,下午过五不进主食,实在饿了可以吃水果增强饱腹感。

(2)可以把早中餐分小份多次进食,食物结构上,蔬菜山药南瓜甘薯这些高碳水食材与高蛋白质食材的比例大约1:1,高蛋白质食材常吃牛肉、鱼肉、海鲜、鸡蛋。下午加餐可以配些坚果或饼干,饼干属易消化类食物。

(3)吃饭的时候保持心情愉快平静,千万不要着急,大块食物尽量多咀嚼一下,分解更细小的食物会有利于胃部消化分解,减轻胃部的负担。

(4)可以按照季节和习俗选择饮食口味,但注意口味调节,就是应季变幻,保持清淡为主重口为辅的节奏,尤其是常年以咸、酸、甜、辣口味为主的人群,要逐步淡化口味偏好,比如可以选择一个礼拜两三次清淡口味,习惯后逐渐把清淡食谱的次数增多,一般半年到一年后口味偏好就会慢慢的改变。

(5)培养不急躁的饮食观念,就是不要抱着急于通过日常饮食改变达到身体调理和改善的目的。通过饮食调节身体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同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少数人可能1-3个月就能收获明显的良好体验,大多数人可能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对比出身体状态的细微变化。建立对自己的信心,这就是凡是认真对待自己身体的人,身体也会反馈给你好消息,要对自己有耐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更|饮食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