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笔马良》浅谈我国民间文学特点

自从1812年格林童话诞生以来,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历程。儿童文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我国儿童文学最早的基本故事模式,也是民间故事,并具有民间文学的典型特征。

一、模糊的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

民间故事总是以“从前,有一个地方……”开头,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变的公式。那么,这个“从前”到底指哪一个时代?“有一个地方”到底在具体什么位置?一定没有确切答案。民间故事把故事的开头设在一个模糊不清的“从前”,其目的就是为了要把我们从现实生活引入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一个架空的故事世界里。

《神笔马良》的开头花费大量的笔墨,叙述了“马良”的“不可考”,更没有什么“史”,什么“记”。马良似乎生活在每朝每代,又似乎跟谁都是同乡。故事开始时,这个“从前”和不知何处的“笔架山下”也就此创造了故事与现在和与现实的距离,发出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邀请。这个过去的世界很遥远,甚至也可以说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

二、主人公孤立无援的境地

小时候在读各种童话故事时,不经意发现,善良的主人公通常会是一个可怜的孤儿,如灰姑娘和白雪公主都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只不过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故事开头没几句话,通常都会将主人公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让人没法不为他今后的命运担心。这也是民间故事开篇常用的一种叙述手法。后来好多古典小说都竞相模仿这种开头,就连现在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也同样是一个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孤儿。

《神笔马良》自然也不例外:他住在村口的破窑里,双亲早亡,仅靠打柴割草过日子,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典型穷人代表。但马良同样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如大山般的性格:像大山一样的倔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向大山屹立着一样,挺直腰杆子做人。

故事开头,同样为马良设置了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贫穷但想学画”、“想有一支笔”,“向判官借笔”、“文昌庙求魁星菩萨”、“求财主家画师”“自行做笔”等行为的失败,更是将他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情节取胜中的口语化表达

传统民间故事,原本是大人讲给大人听的口头故事,在农耕社会通常流传在目不识丁的大人之间,往往注重情节,叙事较多而描写较少。上百年来,它慢慢地演变和发展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把搜集来的民间故事剔除糟粕,直接改写成适合孩子阅读的文本,我们称为民间童话;另一种则是作家从民间故事中吸取养分,以它们为蓝本,并模仿它们的形式,精心创作出来的创作童话。但无论哪种形式,基本上也都保留了口头传说的形式。

同样,与传统民间故事重情节、轻细节不同,儿童文学大师洪汛涛在创作《神笔马良》之时,保留了传统民间故事中跌宕起伏的精华情节部分,借鉴小说文体的表现方法,添加了大量人物形象描写、事物描写、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尽管如此,在详写的过程中,作者仍运用大量的短句与口语化表达,让故事依旧具备民间故事的典型风格。

四、夸张的想象,较完满的结果

不难发现,民间故事通常会运用想象、夸张的创作手法,塑造出一些超脱世俗的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给予主人公必要的帮助,以达成较为圆满的结果,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民间童话中,梦境往往便是这个现实与神话的接口。

如《神笔马良》中曾多次出现神奇的梦境,梦中出现的那位“像是戏中出现的神仙”般的白胡子老爷爷,便是用一种异于凡人的力量,赋予了神笔能够画物成真。经典西方民间童话《灰姑娘》也是如此,无论是在格林兄弟笔下寻求母亲坟上的白鸽帮忙,还是在佩罗童话中,得到仙女教母魔杖的帮助,灰姑娘依旧也是依靠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摆脱现实的困境。

马良拥有了神笔,帮孩子实现他们的愿望,帮村民画他们需要的农具,借助神笔使村里的懒女人、赌博鬼改掉了恶习陋习,更借助神笔惩恶扬善,与恶势力做斗争。

这些夸张的想象,在现实主义文学中是很难见到的,但在民间故事中,我们似乎毫不意外地接受了这些既有设定。或许,这些来自神秘未知力量的帮助,正是古代农业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最渴求的吧。

另外,或许是由于这些故事讲给涉事不深的孩子听,又或许因为这些故事经常在目不识丁的大人之间口耳相传。极端与对比,也是民间故事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人物黑白分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民间故事的结尾,大多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哪怕在今天,绝大多数的儿童文学依旧选择以这种方式来结尾。

财主、贪官污吏和皇帝,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马良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继续用神笔给穷人们画画。

总而言之,这便是民间故事中的世界,一个简单、是非分明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神笔马良》浅谈我国民间文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