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意中刷到几分钟视频,已经哭死过去。
当时的小视频只有三分钟,这个画面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内心颤动。
爸爸对一年级的儿子说,开开,爸爸给你200块钱,你需要什么就自己去买。
爸爸给充了200块钱电话费,你想爸爸妈妈了,就给我们打电话。
电视费也充了,记得写完作业再看电视啊。
还有这里,这里有一大袋米,有一大袋面粉,还有一大桶油。这里还有白菜,萝卜。够你吃一段时间的。
爸爸蹲下身和孩子说,开开,不管饭孬好,一日三餐都要吃。
(大意)
这里的每一个字都触动我的心。
我看见,爸爸妈妈已经尽他们所能的把一切可以安排的,都安排了。这是他们能做的最好。
最后那句话,我看见爸爸告诉孩子,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
他也知道孩子会无聊,需要看电视,会想念,可以打电话。
我看见,爸爸内心激动不舍,可是表面还是平静的一字一句慢慢说着。
我看见,孩子安静的听着,流着眼泪,他很不舍,可是他知道事情就是这样了,他接受。
今天想了想,感觉是一部电影,但是我不记得主题词是什么,就输入,留守儿童之类的字样,找了好久,终于找出完整版看一下,再一次泪奔。
看完完整版,
我看见,
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是很强的。
每个人内心可能会无意识的有几个寄托,那只小狗就是他的心灵寄托,他觉得那就是他自己,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朋友,也很害怕。
但是因为有了心灵寄托,小男孩也放松一些,反而像个大人一样照顾小狗,安慰小狗,其实那些话就像是他自己说给自己听的,把自己的心声说出来。一只狗,一杯水,一个包子,一本作业本,他的心就是安定的。
在他和爷爷的相处中,我看见,陪伴的人不一定要很博学,不一定懂教育,也不一定是父母。很重要的是,平和,开放,鼓励,支持的心态。
这也是我最近感悟到的一点,近几年的教育特别提到陪伴陪伴,有效陪伴,优质陪伴,父母陪伴,也因为这个词语给曾经的我,给很多人带去焦虑。
我要工作,我没有时间陪伴。
我陪伴,可是爸爸不陪伴。
我没有文化,没有超专业的能力,我给不了他最好的陪伴
等等。
而如今,我看见,我不这样认为了。
对于一个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形成我们的信念,价值观,价值观的,不是其中的某一个人,不是每天多少时间的有效陪伴,更不是父母必须多么博学,多么富有。
我觉得,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指其中的所有人事物的综合,尤其是那些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比如天天在一起的父母,爷爷奶奶,邻居,老师,同学,兄弟姐妹等。
比如是家里乱糟糟书桌,非常有味道的画册,非常有条不紊的行程安排,或者是每天打发的一顿顿饭菜
结合最近天天看的听的道德经,这也许就是有无相生。或者说,熏陶,润物细无声。
那些我们嘴巴里口口声声反复强调的,也许可以让孩子真的成为那样的人,这是也许,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在将来,他一定题复制这一套对他身边的人,比如朋友,配偶,孩子。他会控制不住的同样的要求这些人。
比如我们的父母一次又一次,总是总是要求我们努力,上进,拼搏,优秀,勤劳,负责任。也许我们真的成为了这样的人(也许,很多时候,反而走了极端)
但是,一定的是,当我们不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会特别受不了自己,无法接纳,也完全无法接受身边人这个样子,比如老公或者孩子。
而那些我们并没有反复强调,却自然而然做着的小动作却一定成为了孩子的一部分,他也完全的复制。
比如幽默的父母,不教育孩子你一定要幽默,但孩子就是幽默。
比如有品位的父母,不教育孩子你一定要有品位,但是父母那些穿的,用的,布置的,却自然而然的让孩子也成为了一个有品位的人。
这些在我自己身上,图爸身上,图图身上,也是完全看见了。
影片中一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开开给爷爷读故事,读到重阳节,开开读zhong ,爷爷说,什么节?
开开说,zhong阳节啊。
爷爷说,哦,哦,不认识的字啊明天问问老师。继续,继续。
眼泪哗啦啦……………………
爷爷知道,打击,过度纠正反而破坏孩子朗读的积极性。让孩子读给自己听,教自己确实最好的鼓励。好为人师,是每个人的本能。
这孩子演的太好了!鼻子眉毛都是戏[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