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洛姆《信条》有感——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1“我相信,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

2“我相信,人的本质是可以搞清楚的......即为了达到与自己的同类和自然界融为一体的经验,如何克服人本身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分裂?人必须在他生活的每时每刻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不但一一或者首先一一用思想和语言文字来回答,而且也要通过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对这个问题作出答复。”

而这就是我想要做的,但是面对一个复杂社会做法是在守住自己心性的同时去做适应复杂社会,不论是如曾国藩后来的转变一般,当然结果能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都无所谓的,还是“世界之所以这么多条条框框,意思就是要告诉你不必格格都入”。这是个选择,主要看你是什么样的人。当然不论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要对社会有利的,而不能是有害的。而什么是对社会有利的这个标准自己拿捏。

3其实这里对于作者来说关于生存就只有两个大的选择,“一是通过倒退到人类以前的生存形式,取消人所固有的理性和爱情这些特性,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再次和谐;二是充分发挥人的力量,从而达到与自己的同类以及同自然界的最终的新的和谐。而这也正是人的最终目标。”

4作者认为不二选择是第二种。“我相信,第一种回答是注定要失败的。它只能导致死亡、毁灭、痛苦,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和谐与力量,不可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第二种回答则需要消灭贪婪和自私自利者,它要求守纪律、有意志,尊重那些引路人。虽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但这却是惟一不会失败的答案。事实上,在最终目标实现以前,为接近这个目标所扩大了的活动和努力的范围都有一种相间的效果,它增强了人的生命力。”

5人不能逃避选择生或者死这个选择,只能选择,而选择的结果也只能是生,目的就是要“要扩大自由的领域,创造生的条件,取消导致死的关系的状态。”

从这句话来看最高的追求当然就是不朽或者超脱。与之相对的是不做选择的人:“他们既不是活着的,又没有死去,生活成了一种负担,一项无目的的事业,忙忙碌碌成了保护人不在阴暗王国受折磨的手段。”以及做了死的选择的人即自杀,因为丝毫感觉不到价值。

然而,选择生也未必就能逃过命运的桎梏,因为生活也有好坏之分,坏人也能名垂千史达到不朽。所最多是戴着最新款镣铐跳舞,带的镣铐越多,挣脱的就越多。什么是镣铐,在我看来,这要基于一个逻辑,总是反过来想,什么意思镣铐是一条条善的和恶的规则,恶主要指的是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你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不自觉的戴上了善和恶的镣铐,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而通过反思和总结,你能锻造自己的善,你能主动摆脱自己的恶,你能在深刻认识了恶之后仍旧选择善。而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你就是在创造了,于是乎你打破了一副副陈旧的镣铐,内化了所有的真善美。

6但在明白了什么是成长之前,主动带上镣铐或许存在一半有意识所以痛苦,一半无意识不痛苦,所以挣脱镣铐的过程势必是痛苦的。而这背后隐含了一个事实是,这么做是有意义的,即痛并快乐着。

但是问题来了,作者说道:“考虑到扰乱人的生存的矛盾和软弱性时,这样一种看法便显得十分幼稚了即人寻求一种"绝对",正是这种绝对才使人对确定性产生了幻想,摆脱了冲突、怀疑和责任心。,”而这句话说的其实就是依赖与反应,即你即便觉得是痛苦但是有意义,然而还是会受到依赖和反应的负面影响。具体的事例就是迷信某个人,某个宗教信仰。因为实现自由要破除依赖,超越反应,而这件事情无论是佛陀还是耶稣都无法现身来帮助你达到这一目的,只有人自身才可以,正如济群法师的解释一样:“佛教最看重人的身份,觉得真理和智慧属于人间,不在天上。佛陀也是以人的身份修行,最终超越六道,成就佛果。”佛教也是这么认为的。

既然说到了反应这也让我想起了选择本身也是一种反应,而激起人们进行选择的矛盾是1:“我相信,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能超越自然,那是因为人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那什么时候选择不是反应,也就回到了上文当中所提到的破除依赖,超越反应从而学会爱,才有可能获得自由,而这属于“看山还是山”的阶段。

然而说回现实,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是相信人有获得自由可能性,但也仅仅只是可能性,像佛陀一般在菩提树下四十九天成佛对于后世来说,它只是一个故事,而现实当中往往是什么样的呢?如作者所说:“只有人才能找到生活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虽然,人不能找到拯救的最终的或绝对的答案,但是,人能努力争取达到经验的这一强度、深度和明晰性,这一经验使他获得丢掉幻想而生活的力量,使他获得自由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人能在看破了佛陀立身成佛只是一个故事,人终究有一死,人生无意义的前提下,仍旧选择真善美,而这一思想和行为就已经足以使他获得自由的力量了。而作者所说的这个幻想其实指的是社会和世界上还存在问题,比如对名利的盲目追逐。现实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那为什么犹如冯唐在奇葩说上说自己仍旧想要靠写作来达到不朽呢?我想着绝对是对于自我实现的谦逊的说法。而这就是所谓的“看山还是山”。

7所以当你知道了自己面对选择所要秉持的信仰和因此产生的具体行为时,对于他人求助于你该如何选择时你能怎么做?作者说:“我相信,没有人能通过为别人作出选择而"拯救"了别人。一个人能为别人所作的就是真诚地、友好地向他表明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或幻想。”结果就是:“与真实的选择相冲突能激起一个人内含的一切能量,并使他选择生,而反对死。如果他不能选择生的话,那么就没有人能向他注入生命。”

所以作者在这里总结了两条,在现实当中的策略:“有两种途径可以达到善的选择。一是责任和对道德律令的服从。这条途径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几千年内,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基督教的)十诫。许多人犯了罪,他们的罪行被那些颁布命令的权威人士所揭示。另一条途径乃是产生一种从善的幸福感。我所说的幸福感,并不是指边沁主义或弗洛伊德所说的快乐。我指的是崇高的存在,从中可以肯定我自己的权利和同一性。”

8由于前者在现实当中实现的可能性极小,只有佛陀,耶稣,孔子等少数人能够做到,但是仍然存在一类人不论他是佛信仰宗教或者权威,只要它是一个真诚的人,就会把自我分裂成为两个即法官自我与罪犯自我,从而尽量达到对责任和道德律令的服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刻反思和总结的终极版。但是这样的要求未免也太过严苛,而容易产生不幸,正如罗素所说,自我专注过于严重会造成不幸,而罪人就是其中的一种最普通的自我专注的类型之一。而解决办法就是:“幸福的获得,在极大的程度上却是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而这里就暂时不展开,回头去看那篇文章什么使人不幸?但是其实文章要说的也只是要达到平衡,即适当的自我关注。当然如果不是佛陀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但是尽力靠近还是可以的。还有曾国藩这个历史当中现实的人物,经过在家两年后,变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儒家至高境界。当然这只是追求之一罢,不是人人都得如此,不必格格都入。

第二种方式,克里希那穆提提到过类似的心理机制或者说是感情:“论我们如何称呼自己,不论我们是瞎了、跛了,或是健康的、快乐的,这个地球都是属于我们大家的。这时我们的地球,不是别人的,他不只是富人的地球,不仅属于有权势的统治者,属于尊贵的人,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地球,是你的,是我的。我们虽然默默无闻,但是我们都住在地球上,我们必须生活在一起。这时一个穷人和富人的世界,是有学问人和文盲的世界,它是“我们的世界”。我认为感受到这点,并且爱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不只是在平静的早晨有这种感受,而是在任何时刻都有这种感受。我们只有了解什么是自由以后,才能感受这时我们的世界,并且爱它。”

9“我相信,教育意味着使青年人能了解到人类最优秀的遗产。但是,大部分遗产是用语言表达的,只有当这些语言在一个教师和社会的实践及其结构中成为现实的时候,这一遗产才是有效的。思想只有活生生地物质化的时候才能影响人;永远仅停留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只能改变语言本身。”

思想的改变要诉诸语言与阅读,阅读的用处是要在行为和现实当中体现。这也是重申了开篇所提到:“不但一一或者首先一一用思想和语言文字来回答,而且也要通过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对这个问题作出答复。”而且也符合撒切尔夫人的那句名言。

10然后作者说:“我相信人的完美性,这种完美性意味着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必须要实现这个目标。"这里说的有和前文作者的这段话相对应:”只有人才能找到生活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虽然,人不能找到拯救的最终的或绝对的答案,但是,人能努力争取达到经验的这一强度、深度和明晰性,这一经验使他获得丢掉幻想而生活的力量,使他获得自由的力量。“有一种看山还是山的味道。

11作者又说:“我相信,人天生是一个圣人或一个罪犯,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许多人都有善和恶的倾向,尽管对这些倾向的侧重点因人而异。因此,我们的命运大都是由那些影响所决定的,这些影响改变和形成那些被给予的倾向。家庭是最重要的影响。不过,家庭本身主要还是社会的一个代理人,是一个社会想把那些价值和规范强加于其成员们身上的传送带。因此,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乃是人所诞生的社会的结构和价值。 ”这里解释人与社会和家庭三者间的关系。

12“我相信,社会既有促进的作用、又有阻碍的作用。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发展自己的力量,人也只有在历史的过程中才能创造自己。

但是,至今许多社会只为少数人的目的服务,这些少数人也只想利用大多数人,其目的则是为了阻止人们发展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不得不使用自己的权力来愚弄和威胁大多数人(因而,也间接地愚弄了他们自己)。由于这个原因,社会通常且是与人性、与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普遍规范相冲突的。只有当社会的目的与人类的目的相一致的时候,社会也就不再使人残缺,不再出现罪恶了。”

社会可能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而目前则是恶性循环偏多。这里突然让我想到了系统思考的系统循环图。

13作者对于人这个身份的共性的理解,超越阶级和所有成见与个体差异的理解。“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体现着人性。虽然,我们在智力、健康、才能各方面有所不同,但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是圣人、罪犯、成年人和儿童,谁也不是谁的上级或法官。我们都由于释迦牟尼而觉醒,都由于基督而受苦,都由于成吉思汗、斯大林和希特勒而遭到杀害和抢劫。”

14个性以及共性与个性间的平衡与统一问题。:“我相信,人只有实现自己的个性,永远不把自己还原成一种抽象的、共同的名称,才能正视整个普遍人的经验。人一生的任务恰恰是既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超越自己的个性,达到普遍的经验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任务。只有全面地发展个人的自我才能抛弃利己主义。”

15“我相信,只有当一个新型的人出现的时候,一个正在出现的统一世界才能真正地存在。这个新型的人便是从古老的土壤和血缘的束缚中出现的,他感到自己就是人类的儿子,是世界的一个公民,而不是人类之外的任何存在物;他忠诚于人类和生命,热爱自己的国家,因为他爱整个人类,他的判断不会由于民族的忠诚而遭到歪曲。”

这是作者对于人的最高标准。可以说是人类当中佛陀,耶稣以及孔子这样的不朽人物的层级了。

16“我相信,人的成长即是一个不断获得新生和不断觉醒的过程。我们通常是处于半睡眠半醒着的状态,只有当我们去从事我们的事业的时候才足够地清醒;但是,我们在考虑生存的时候却不是这样,这是有关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惟一任务。人类伟大的领袖乃是那些能使人从半睡眠状态中觉醒过来的人。人类最大的敌人则使人类陷于沉睡之中,而不管人类的安眠药是对上帝的崇拜还是对金钱的崇拜。”

而这个新型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平衡与统一的体现。

17这里揭示一个现象,就是人们从旧的坑出来又从进入新的坑,打过无数坑后的经验告诉你,你特么还有很多坑要踩,而这就是前面说的“镣铐论”。具体大坑和大镣铐。如文章所说:“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却把生产和分配当作自己的新的偶像。人崇拜自己的双手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并把自己还原成商品的奴仆。人徒劳地使用上帝、自由、人性、社会主义这些名称;他对自己的这些力量一一炸弹和机器一一感到自豪,他吹嘘自己毁灭的力量,目的都是为了掩盖人的软弱性。”

18作者说:“我相信,将人类从自我毁灭中拯救出来的惟一的力量是理性。”我对这个表示怀疑,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具体参见《走向创造的境界》一书,我想这是我接下来写文章的主题之一了。)

虽然其中说的并不是全部情况,但是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来说,而不是艺术家来说,或许这就是你最明智的一条道路。但特么关键是你特么学的是艺术设计,这条路上面对的矛盾又比常人或者是纯艺术家来说要多得多。

19关于信仰与怀疑文章中说的其实相当深刻,工业革命之后,商业设计在美国当道,且深刻影响了世界设计,但是由于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匮乏感作祟亦或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突然觉醒了。人们又会逐渐的开始回归艺术生活,纯艺术将会成为们生活的日常,所以福柯才说:“令我震惊的一个事实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已经变成仅仅与对象而不是同个人或生活有关的东西了。艺术成了一门专业,他们由艺术家这样的专家做出来。但是,难道每个人的生活不能成为艺术作品吗?为什么一盏灯或一座房子可以成为艺术品,我们的生活却不能成为艺术品呢?”而在这个时代能从事纯艺术的人绝对是个自足的人,而那些喜欢艺术但是又无法从事纯艺术的人,就退而求其次的享受和欣赏艺术。所以在音乐方面你会看到很多的摇滚迷,嘻哈迷,民谣控等等等,收藏家也属于这个行列。然而还有些人找到了其中的平衡,既然我做不了纯艺术的追求,但是我可以曲线救国,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暂时做不到和对金钱的欲望,或者像罗振宇一样自嘲“臭奸商”这肯定不是给自己找台阶下,我相信这是一种对自己警醒,也是对他人的警醒以及用他自己的方式唤起那些沉睡的人们,所以他才有个愿景“我老了要独自坐在沙发上,身边充满各种知识大牛,每天换一个给自己讲课,那特么就不用看书了”。顺理成章的他就做了得到。然而这个与自我和解的过程以及重新出发的过程需要多久,甚至你能否用一己之力尽力做到让身边的人觉醒,多大程度上的觉醒,这就要看你自己了。而对于我来说,就是我需要用多长时间与自己和解,在用多长时间入世(这两者也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才能从事我所喜爱的纯艺术工作。不说纯艺术吧,把自己的工作与事业当做艺术,或者是把自己的生活变为艺术的目的。

回到我最初的目的上,我疏离现实就是为了找寻信仰或者是与自己和解。我不知道我还要疏离多久,我想也许快了,我能感受到。

20“我相信,认识真理首先不是一个智力问题,而是一个性格问题。”其实这里作者肯定了性格因素,认为性格是一个关键,然而性格作为撒切尔夫人名言中的重要一环这也许就是性格自身独有的一面了吧。

这里说的“罪行”,其实是指与现有的公序良俗暂时不能接受的但是正确的行为,然而你即便是有这种想法,你还是有其他顾及的,至少是自身的生存问题和家人这两个方面问题。所以呀,家人家人,自身的已经带上的坏的镣铐以及那些还需要内化的善的镣铐都是阻碍你“去时路”的障碍。

21所以所谓的先适应规则在打破规则是这个意思,除非你遇见贵人了,或者你很快就发现了你所爱的事业,有这样的幸运,在这条路上能走得快一些,甚至直接跳过,因为你有一个殷实的物质积淀作为基础。所以先经济独立,在追逐自由是这个意思。

22“我相信,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苏联的还是中国的共产主义都不可能解决未来的问题。他们都产生了将人变为物的官僚主义机构。人必须将自然和社会的力量置于自己的意识和理性的控制之下;置于那些自由的、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之下,而不是置于一个管理物和人的官僚机构的控制之下。这些生产者管理着万物,并使万物服从人的意志,人是万物的尺度。不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选择,而是官僚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选择。民主的、非集权化的社会主义正是这些状况的实现,这些状况对于实现全面发挥人的一切力量这个最终目的来说乃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现有社会政治体系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作者的回答是不能。

23这里让我想到了两点,一个是幼稚的年级总是有希望你和你爱的人一样的心理,不论是朋友还是爱人,但是呢与此同时又觉得自己是很独一无二的。然而事实上你的和别人一样只是普通的同义词,你的独一无二只是你的自以为是。现在你终于在人潮之中了,但是由于人潮中大多数人都沉睡着,你就很难从中觉醒或者有意识的明白这特么人潮走的方向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只有觉醒了之后的独特才是真正的独特,然而这逐渐实现和明细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看山不是山,而大多数的人也只能在这里纠缠一生,真正的看山还是山那就是真正的明白了自己的独特性的那一刻,完全明晰了自己可能的去路,那是一条笔直的路,即便与人潮背道而驰,你也毅然决然,因为你相信你终究会到达,就算到达不了,追寻便是意义,坚持本身就是意义。

然而还有一类人中二晚期不治患者,正如《少年犯》当中的剧情一般,晒念法们在那懵懂无知的年龄做的事情反而才是正确无疑的——坚守心性。而造就中有一期说的是“中二晚期不是病”这是看山还是山后的牛人的指导和前者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人就这么中二中二着碰巧就成功了。为什么说是碰巧,他们其实是缺少了被社会和家庭负面影响的环节,或者是少量的,直接坚持了自身的想法,不过这很大程度上也会把社会和家庭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也一并拒之门外,之所以说《少年犯》这部剧好就是因为,他们尽管坏事做尽,但是因为他们心性仍是少年,更不用说他们从年龄上看本就是15岁的少年,所以所犯的错误也都能被谅解。同时他们又有自身性格天赋的加持,以至于仍然能保住心性。

而我则是属于受过“纯正”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尽管承袭了其中的好,但也承袭了其中的坏,因此我的问题是在于要先破除这些已经在身上成为我一部分的桎梏,同时再去追求我的信仰,当然一路上仍旧会有新的镣铐出现。而我现在正在做的是破除身上固有的镣铐找回那颗赤子之心,女生的话就是少女心,同时再看清未来那条笔直的路的方向。或许时不我待,我还要更早踏入社会也未可知。

24“人必须意识到人本身内在的和外在于人本身的现实。”对的目前,我就是在做一件这样的事情。

25我只为我自己,我既没有选择去政治体制内历练做一个现实的引领者,也没有去军队当中寻求一份正当的理由,成为正义本身的一份子。但是我却丝毫不担心错过这两件事情,洁作者的话说,现有的社会制度都不是解决办法,那我能做的还有什么呢?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不说未来能否成为中坚力量,但是至少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声,去坚持正义,去寻求和平。于我而言最大的一方面便是循着我的兴趣和信仰前行做艺术设计,用艺术设计,用自身思想和行为坚持去发声。

26“我相信人的完美性,但是,对于人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仍持怀疑的态度,除非人不久就能觉醒过来。”

作者仍旧对全人类持观望态度。所以我又想起了爱因斯坦说的:“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Schopenhauer)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弗洛姆《信条》有感——哲学意义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