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认为孩子的“可怜”

我的一个朋友说,她儿子小时候上厕所必须有一个大人在门口陪着,否则就觉得孩子太“可怜”了,我惊讶的问她孩子自己上厕所哪里可怜,她说不知道,就是觉得可怜。我说孩子自己玩玩具、自己看书你觉得可怜吗?她说她几乎不会让孩子自己玩,都会有人陪着孩子玩或者读书,而且玩的时候尽量会让他动起来,例如来回跑着玩打枪或者用很多被子搭在一起让孩子来回的爬,这样玩起来更有趣,自己坐在那玩就太可怜了。

我记得静静朵朵开曾经在群里做过一个关于满足孩子一半欲望的接龙,后面又写了这篇关于孩子吃零食那些事,大家都曾经提到了孩子想吃零食,如果不给吃,孩子可怜巴巴的看着,又不是买不起吃不起,干嘛让孩子这么可怜,然后就给孩子买了吃了。我当时给了她这样的评论,我觉得跟今天我要写主题有些相似。

我还是强调“度”的概念,在各方各面都是一个道理,孩子不能没有欲望,当然更不能纵欲。“可怜”这个词的概念随着人们生活中各方面条件的提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要是说一个孩子可怜,那得是有多惨的境遇才会用到这个词,现在孩子作业多了点家长都会觉得可怜,更别说内卷这么严重的中考、高考了,可是正常的人才选拔就是需要这么残酷的,不努力、不上进,很多比较困难的事情就是没办法做好,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擅长,而且行行都能出状元,不走读书的路还有很多路可以走。


家长为什么会觉得孩子可怜?首先是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爱的泛滥。以前每个家庭孩子都多,家长也忙,根本没空去表达爱意,需要想的事、做的活太多了,能活下去就不错了,而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每个家庭都不缺吃少穿,也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管理孩子了,所以对精神上满足要求就变得特别高,而精神上的爱是比较虚幻的,没办法具体衡量出来的,所以每个人的感受就会大相径庭,而精神上的爱越来越泛滥,就会对孩子的细微性感受越来越关注。

我仔细分析了一下,现在家长认为孩子的“可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带孩子过于精细,家长太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造成的。以前家长说出去玩吧,那就是孩子自己爱玩什么玩什么,家长做自己的事情,吃饭了把孩子叫回来就行了,孩子的自主性非常大,现在孩子不管玩什么,家长都会在旁边这个好、那不行、应该这样、不该那样,不是孩子自己玩也太可怜了,而是家长不停的干预孩子才太可怜了,陪伴和干预又是两个概念。

正如我的那个小时候陪孩子上厕所的朋友,她的问题就在于过度关注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没有自己单独的空间,家长每时每刻努力关注着孩子,孩子也就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家长,现在她孩子已经十几岁,还是事无巨细的依赖着家长,家长继续目不转睛的盯着孩子,那孩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我有个同事跟另一个同事闹了别扭,结果她爸爸打电话来帮她道歉,大家都惊呆了,她爸爸快70岁了还要帮女儿解决单位的纠纷,这老才是真的可怜。


所以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可怜”的概念,它并不是基于表面上孩子的瞬间感受,而是要分析长远的利弊,才能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可怜”。

例如,纵容和克制,表面上看哪个更“可怜”?肯定是克制,就像吃零食一样,孩子喜欢吃,家长又买得起,那么就尽量满足孩子就不可怜了,如果孩子馋嘴,家长却要限制他们吃,这种克制会让孩子难受,是不是就可怜了?但是长期吃零食的坏处我不相信哪个家长会不知道,只不过是他们在长远的健康和眼前的纵欲之间做出了一个选择而已。现在选择了不让孩子可怜,那么长大后牙齿坏掉、身高没长起来、身体肥胖等等副作用都出来了,孩子的可怜才是真正的开始了。

所以家长不要把惯孩子的心理用孩子的“可怜”给美化了,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只要不愁学习不愁玩,有父母的疼爱、有朋友的关心,就再没有什么可可怜的地方了。对孩子有好处的,再可怜也是需要坚守住,如果只要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意愿,孩子不高兴了,就算是可怜,那不就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吗?家长的教育作用起在哪里了,难道就是为孩子的纵欲提供物质保障而已吗?


家长认为孩子的“可怜”说到底就是心疼的一种表现,只是这种心疼的底线越来越低而已。家长都知道让孩子吃点苦、遇到些挫折甚至是吃点亏,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有利,可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苦和受委屈,他们会尽量为孩子挡住风遮住雨,甚至希望孩子在走上社会之后也不要经历风雨,我当然也有这种美好的愿望,但是这些也仅仅是美好的愿望而已,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现在刚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经受不住打击,动辄就辞职、排斥找工作、眼高手低、在家啃老,在外啃老、有了工作也继续啃老,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自食其力是走上社会后最起码的要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大部分原因还是出在父母的教育上,因为小时候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处处满足孩子的欲望,让孩子每天都过得舒舒服服,遇到任何事情都有父母做挡箭牌,但是一旦上了社会,一切就都靠孩子自己来打拼,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的地方就少之又少了,除了能让孩子啃老以外。

这个时候不但孩子变成了真正的“可怜”,家长自己变得更加“可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是真理,家长总会认为这是小事就让他吧,那也是小事就算了吧,一切好的习惯都始于一次次好的坚持,一切坏的毛病也都始于一次次坏的放纵,家长要懂得判断哪些事情对孩子有好处,更要懂得如何收起给孩子的保护伞,坚持住对孩子有好处的原则,让他们自己去经历风雨,有时候孩子就该是“可怜”的,小时候可怜,长大了才能不可怜,小时候的“可怜”家长咬咬牙是能够克服和忍住的,而长大后的可怜几乎无药可救。


可怜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