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的诠释】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
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
兽和神大约都不会无聊。
兽活命而已,只有纯粹的生存。
神充实自足,具备完满的存在。
兽人神三界,唯有夹在中间的人才会无聊,才可能有活得没意思的感觉和叹息。
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
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
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
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
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无聊的前提是闲。
一般来说,只要人类在求温饱之余还有精力,无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
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
其实,人类特有的一切好东西坏东西,其发生盖赖于此,无聊也不例外。
所谓闲,是指没有非做不可的事,遂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闲的可贵就在于此。
闲了未必无聊,闲着没事干才会无聊。
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
在有些人眼里,人生是一碟乏味的菜,为了咽下这碟菜,少不了种种作料,种种刺激。
他们的日子过得真热闹。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我们的全部所有。
谁都不愿意时间飞速流逝,一下子就到达生命的终点。
可是大家似乎又都在“消磨”时间,也就是说,想办法把时间打发掉。
如此宝贵的时间似乎又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东西,因而人们要用种种娱乐、闲谈、杂务隔开自己与时间,使自己不至于直接面对这空无所有而又确实在流逝着的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
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
我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
我们面对这脱去事件外衣的赤裸裸的时间,发现它原来空无所有,心中隐约对生命的实质也起了恐慌。
无聊的可怕也许就在于此,所以要加以排遣。
人生中有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无可排遣的无聊。
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
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而直接面对自己时,便会感到无聊。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仍会找些事做,尽快逃脱这种境遇。
但是,也有无可逃脱的时候,我就是百事无心,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自我似乎喜欢捉迷藏,如同蒙田所说:“我找我的时候找不着;我找着我由于偶然的邂逅比由于有意的搜寻多。”
无聊正是与自我邂逅的一个契机。
这个自我,摆脱了一切社会的身分和关系,来自虚无,归于虚无。
难怪我们和它相遇时,不能直面相视太久,便要匆匆逃离。
可是,让我多坚持一会儿吧,我相信这个可怕的自我一定会教给我许多人生的真理。
愈是心中老悬着一个遥远目的地的旅客,愈不耐旅途的漫长,容易百无聊赖。
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孩子或者像孩子一样单纯的人,目的意识淡薄,沉浸在过程中,过程和目的浑然不分,他们能够随遇而安,即事起兴,不易感到无聊。
商人或者像商人一样精明的人,有非常明确实际的目的,以此指导行动,规划过程,目的与过程丝丝相扣,他们能够聚精会神,分秒必争,也不易感到无聊。
怕就怕既失去了孩子的单纯,又不肯学商人的精明,目的意识强烈却并无明确实际的目的,有所追求但所求不是太缥缈就是太模糊。
心中弥漫着一团空虚,无物可以填充,凡到手的一切都不是想要的,于是难免无聊了。
生命太短暂了,太珍贵了,无论用它来做什么都有点可惜。
总想做最有意义的事,足以使人不虚此生、死而无憾的事,却没有一件事堪当此重责。
但是,人活着总得做点什么。
于是,我们便做着种种微不足道的事。
无聊是意义的空白。
然而,如果没有这空白,我们又怎么会记起我们对于意义的渴望呢?
当情人不在场的时候,对情人的思念便布满了爱情的空间。
精神一面要逃避无常,企求永恒,另一面却又厌倦重复,渴慕新奇。
在自然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绝对的变注定了凡胎肉身的易朽。
相对的不变造就了日常生活的单调。
所以,无常和重复原是自然为人立生的法则。
但精神不甘于循此法则,偏要求绝对的不变——永恒,偏难忍相对的不变——重复,在变与不变之间陷入了两难。
对于那些不安的灵魂来说,重复比无常更不堪忍受。
精神原是为逃脱无常而不倦地追求永恒,到后来这不倦的追求本身成了最大需要,以致当追求倦怠之时,为了逃脱重复,它就宁愿扑向无常,毁灭自己。
无聊的天性:没有能力为自己设立一个目的,创造一种意义。
丁俊贵
2018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