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的《我喜欢这可喜的寂寞》

       很喜欢读散文随笔类的书,多是作者对生活,经历的体会、感悟。读起来,觉得自己如猎奇的小偷般,窥探着作者的内心,很是有趣。发现与作者有相似的想法时,不禁欣喜一番。手边总是会有一本散文在读着,还是疫情封控前,从图书馆借了老舍的这本《我喜欢这可喜的寂寞》,也算是应了当时清苦封控状况。

       他的书我之前我读的不多,只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只言片语中,印象里老舍应该是当时文协圈子里的老炮,话事人,在圈子里一呼百应。《我喜欢这可喜的寂寞》里都是他的一些杂文,写他儿时的事,去过的一些城市,一些故人,谈幽默。

       老舍先生的童年里,也尽是酸甜苦辣。在《我的母亲》一文里“一年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他们做事,我老跟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从,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年幼丧父的他,生活清贫困苦,但在母亲和姐姐们的影响下,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一些好的品质。一直觉得于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到如今我的好客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每一个母亲为了家,为了孩子,总是坚强而执著的,“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他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直到后来他考上了师范,从此不用叫学费和食宿费,“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读起来令人动容。

      老舍先生在很多城市待过,青岛,北平,昆明,对于旅游有着自己的独特想法,他在文中憧憬着这样的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既然阔起来,我就能在杭州,青城山,北平,成都,都盖起一所中式的小三合房,自己住三间,其余的留给友人们......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假若青城去不成,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也许人最爱的还是他的故乡,这是舍不掉,割不断的羁绊,老舍先生的这段告白北平,可算是情真意切。“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时逢经济下行,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兴“内卷”,发现老舍先生那时,也不例外。老舍先生在英国流过学,在他那个时代的,英国就各种人才过剩,令人叹服。他在《我的几个房东》里就谈到过这样的几个人。“还有一位小老头也常来,他顶可爱。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他都能写能讲,但是找不到事......另一位老者,常上我们这一袋来给人擦玻璃,也是我们的朋友,这个老头是个博士。”

        读老舍先生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抬头见喜》里面除夕从家回学校那段“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四点多钟回到家中......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学校。她楞了半天,没说什么。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口......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去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 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老舍的《我喜欢这可喜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