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深思考,如何一步步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这是关于《毛选》的第3篇思考文章。我还会继续研究毛选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把我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做分享。

抛开历史和哲学层面不谈,读完第一卷,对我触动最深的就是教员的这种鞭辟入里,剥丝抽茧式的思维分析能力,这种能力也是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我一直坚信不管在哪个时代,比起物质金钱之类,一个人的独立深度思考能力才是此生最宝贵的财富。

一旦拥有这种能力就会发现,你能清晰的认知这个世界,可以从容去面对和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你最终会成为自己的救世主。

1

进入正题,我聊一聊从毛选里看到和学到的东西,比如教员是怎么分析事物的,具体我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举例说说。

这篇文章里,教员一开始抛出了灵魂式发问: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接着通篇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军阀官僚买办地主等阶级是敌人,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朋友,可能是墙头草需要提防的是中产阶级。

关键来了!他是怎么做到找到问题要害,并层层分析,最后找到精准答案的?

谈谈我的思考和看法。

这是本文开篇第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非常多的学问,譬如有着问题→原因→结论的逻辑。表面问题是斗争成效少,实质原因是没有团结朋友和攻击敌人,基础结论是要找到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如果再往下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基础结论”立马变成了另一个问题:到底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呢?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才可能真正解决“斗争成效少”的表象问题。

沿着这个逻辑下去,就变成了无限循环:表象问题入手→分析情况原因→定义本质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执行解决办法→反馈新的表象问题→分析情况原因......

对上述观点展开补充下。当时革命发展是非常曲折的,多次战役和运动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好,就有了这种现象:斗争的效果不怎么好。于是针对这个表象去寻找本质,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当时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力量和势力,有帝国主义有军阀力量,还有封建势力和工农势力,这些势力错综复杂,可以归结为内部阶级矛盾和外部民族矛盾。

由于各种势力分裂着社会,导致没有哪一方可以真正独大,大家彼此长期较劲着,处在这个社会环境下的各人群阶级,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有了不同的立场,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革命呢?每个阶级人群都有自己的选择倾向。

社会一盘散沙,各有各的心眼,这时候单靠一方的力量其实很薄弱,如果能团结到有共同利益立场的人群,那么整体力量就壮大了。于是才有了要团结朋友攻击敌人的合作思维。

他又是如何对各阶层逐一分析的?

针对不同群体现状进行分析归类,教员找到相应利益诉求点,推导出他们属于哪个阶级以及站队态度,从而区别朋友和敌人。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群体该如何划分,现状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教员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大小群体,运用穷举法,对他们进行属性情况确认和阶级归类,比如诸如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他归类到小资产阶级。这样下来,每个小群体都不会被遗漏。这也叫做MECE法则,各个要素之间要保证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也就是“不重不漏”,具体这里不延展了。

这些群体的现状情况,教员又是怎么得知的?诸如他怎么知道小资产阶级右翼有余钱,发财观念极重,但是胆子小怕革命?这是因为有调查思维,当真正去摸排和观察了当时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才能了解到客观事实,精准的掐准他们的利益需求,教员还专门有一篇文章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用来反对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

在分析各个群体之中,我们还会发现,教员对每个群体的分析直击要害,从局部的自耕农、半自耕农、贫农等要素,到局部的半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再到社会全阶级。全局视野下,层层分解各个局部,以及局部的各个子要素,这就是整体局部思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里延申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叫做“点线面体”。比如你是一个员工(点),你属于xx部门(线),你是xx公司的(面),你在xx行业(体)。就是一种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角切换。

2

基于以上,再往下思考。前面我们通过实际例子,看到表象问题,深挖原因,最后定位到本质问题这个过程,这是契合了毛选《实践论》所提到认识实践规律。

首先,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也是一个无限循环。其次,我们往往在生活工作中,会接触到一个片面的表象的感性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深化认识能力,不去一步步理性判断推理,那么就难以找到本质,难以看到客观规律,那么在此之下的实践行为也会偏离客观规律的要求。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位书友来咨询我,问“怎么走出人生或情绪低谷?”,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不想泛泛而谈,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特殊性,进一步追问了他是不是遇到问题了,他说“感觉自己40多岁了仍然一事无成”等等。

于是,“走出人生和情绪低谷”的初始问题,就变成了“40多岁了仍然一事无成”的问题。但是经过我的分析,“40多岁了仍然一事无成”也不是本质问题,问题是什么?是40多岁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一事无成也只是表象而已。我理解的一事无成是在任何领域都没有成绩,如果一个人要是能找到自己的擅长领域和热爱,只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能力就长出来了,一定会有些正反馈,不至于到一事无成的地步,他还没有找到这个东西还没有去积累,这时同龄人都进入正反馈(小有成就),因此他更迷茫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存在这个情况,就是定位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遇到一个表象的东西,就错以为这就是问题本身,没有去深挖本质问题。只有定位准确问题了,才能更好寻找解决方案。所以,找到本质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员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还将他的思考分析记录下来给我们看,就是案例和打样。心细的话,就会发现他分析事物的基本逻辑主要是这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有的朋友应该听过what-why-how黄金思维圈理论,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是现象,为什么是原因,怎么办是解决方案。在why在这个层面,不是追问一次就完事了,绝大多数时候需要连续追问很多次才行(5why法)。

回顾一下:是什么(表象问题):革命成效甚少。为什么(本质问题):没有团结该团结的敌人,没有攻击该攻击的敌人。怎么办(解决方案):分析社会各阶层,找到敌人和朋友。乍看像是“填空题”,但填什么才正确,这背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分析水平。

3

接着思考,又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前面提到了本质思维,合作思维,调查思维,全局思维等各式各样的思维,什么时候该用哪一个?你是不是都有点乱了?

如果你把这些思维都独立开来,看成一个个知识点,就会发现确实是乱的!

乱就意味着还没有找到联系。就像现在很多人会告诉你好用的思维框架,比如PDCA,5W2H,SWOT等等,你可以拿去套一套就能有效帮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些思维框架是能带来帮助的,能帮我们更高效率解决问题,不过它们也只是“框架”,不是“地基”。如果想成为一个深度独立思考的人,不能止步于此,需要再往下探索思索,诸如PDCA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原理还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

比如PDCA模型现在普遍被运用在职场。无论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PDCA的循环,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过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对计划进行调整改善这样四个阶段。这就是一个闭环,从刚开始到结束都要持续跟进,最后改善后进入新的循环。

实际上这种闭环式原理,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你看,它像不像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规律?像不像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执行到再发现新问题再分析?殊途同归。

回到主题,上述我们提到了很多种思维,其实这些思维不是独立的,只是一种文字语言“概念”,便于区别而已。如果能理解到这些思维所蕴含的本质含义,就会发现它们都是存在联系的。

这些思维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横向和纵向。横向就是全面思考从多个维度去看,纵向就是在单一维度里深入分析。实际运用的时候,横向和纵向会同时使用。

横向就是不同维度看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不断切换视角点,俯视仰视左视右视,力求看到事物的全貌,让认识更加全面。比如全局思维和合作思维,就是以俯视维度看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属性,或进行组合。

纵向主要是逻辑思维,比如因果关系,本质思维和金字塔原理可以算其中,包括有了A条件接着有了B结果这种先后顺序,注重严密性逻辑性。如果把这一套“逻辑”反过来推演,就是逆向思维。

无论纵向横向,都源于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观。那么我们需要洞察的是:它是属于什么性质的事物,它与它、它与它们之间到底是哪种联系。

4

最后做个迁移。本文内容有点多,就以教员这篇文章为例,抛砖引玉。

《县委大院》开篇有个情节,某县城经济要发展需要拆迁,但是拆迁进度不好,于是领导们在会上分析拆迁户这个群体,得出了结论:只有几根硬骨头钉子户,大多数都是墙头草,只要解决了这几个硬骨头,剩下就好办了,此外发现有的钉子户是妇女当家,于是特意委派妇联领导去处理。

拆迁户如果离我们有点远,说点接地气的:

是否有对自己所在的部门成员进行分析,谁可能成为朋友,自己到底是边缘员工还是核心员工?大家在职场的发展诉求分别是什么?

是否有对家庭成员做过分析,谁是什么性格?他们分别对家庭付出了什么,他们的情感需求又是什么?

是否对顾客群体做过分析,他们处于社会的什么阶层?普遍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们追求的利益是什么?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选》深思考,如何一步步认识事物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