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自在的心灵 / 花甲老叟谈《心经》(连载1)

文/倪子沐    一花甲老叟,自在的生命探索者,愿为复兴华夏文明添砖加瓦


自在的心灵是什么境界?我们看看下面的描述:

明代大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自叙云:「一夕於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

恍然大悟,泪流满面,感觉通体舒畅。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静了下来,重负顿消,如空华影落,觉空明静。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人,宁静自在。

再看看《心经》是怎么描述:

《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当放下了得与失,就不再有任何阻碍,也没有了恐惧,心境澄明,也不再有任何是非幻想,如空华影落,觉空明静。

为什么要让自己达到这样的心境?

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人心浮躁,为达一己之私,勾心斗角,终日营营,度日如年。各方面压力而产生的情绪障碍问题,也就是“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发生心理问题人口比例,占各年龄人口的20%。按心理学抑郁症检测,.连续失眠二个晚上的就属于轻度的情绪障碍,有些会自然痊愈,有些会持续,如果出现自杀念头,就属于重度情绪障碍,需应急介入。

如何让自己的心猿意马能够安定下来,寻求自己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安康,一个自我调整心境的修心方法,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借用现代流行的话叫“情商”,如何让自己的“情商”提高,获得身心的平衡发展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要如何才能达到上面的心境?

我们可以从在历代巨著及先圣先贤教化中,找到可行的方法,在这我要介绍的就是《楞严经》中提到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佛教掌门释迦摩尼佛在《楞严经》中评为最胜法门。

憨山大师在《通议》中,有极精妙的解释如下:「其用心下手。只如楞严经所说。观音耳根圆通。旋倒闻机。返闻自性。一则观门。最好用心。若于日用见闻处。果能返观自性。则不随外境流转。如此念念返流。则念念是归真之路。如此用心。若习气不除。触发现行。定不得力。此全在违现业一著。为最上行也。」

憨山大师又说:「六根顺流(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於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业流即指顺流(出流);谓驰向外境声尘,随情动念,造种种业,所以叫做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当前外境的声尘)所起知见(不为声尘起心动念)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

上面这段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所介绍的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并借此法门达到究竟自在的心境。此法其实就隐藏在观音菩萨所说《心经》里面。现在看不懂憨山说的这段话没关系,我们在后面会用现代的语言和知识为各位解释,解释完了再回头看,你就能深刻体会其语义了。

于此,先说说佛教的“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小乘”指的是印度原始教义及经文,“大乘”是指佛教传到中国后,本土化后的教义及经文,像《心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净土宗、禅宗、律宗等分支门派都是佛教本土化后的产物。因此,佛教和道教为了在华夏生存下去,在进行本土化改造时,都受到了我华夏文明的影响,融入了大量“道家”的思想,其中当然也有很好的内容,凡符合道家思想根源的,我们也可以借鉴以悟道、明道。我们在此不做宗教信仰的探讨,有兴趣的另外再谈。

为了避免落入宗教信仰的羁绊中,再此只谈方法,并由现代生理学及心理学角度说明,不谈玄学。

下面谈“大脑生理结构及运作机制”,精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飞自在的心灵 / 花甲老叟谈《心经》(连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