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恶意味着什么?

很久没有写文章了,不管写多少,还是要记录下来,让思维流动起来,也好好跟自己说说话吧。

  最近读了河合隼雄的《孩子与恶》,突然有种觉得这么多年的学白上了感觉,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也许你会为自己找到一些答案,也许你会活得更自在一些。

  我们总被教育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好妻子,好丈夫,我们总想被塑造成一个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时刻进取的人,这也是今日社会的主流思想。可是,怎么会有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呢?完美,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不是一个危险的要求呢?

  小时候很喜欢听别人夸自己懂事和乖,相信很多小女孩和我有着同样的想法。在这样的想法下压抑了自我真正的需求,只为了迎合他人的无从考证的赞许。

  而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似乎少见很多,男性在小时候并不在意他人赞许乖和懂事,并不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在自己,所以,成人总是觉得男孩子很捣蛋,很难管教,非常为自己的孩子担忧。

  当我从事幼儿教育这份工作俞久,我越欣赏那些敢于捣蛋,有着“破坏力”的小朋友,我反而很担心那些“很乖,很听话”的孩子。

  为什么呢?

  河合隼雄在《孩子与恶》这本书中提到,他采访了当时很多日本的名人,无独有偶的发现这些人“谁都不是好孩子”,他们的童年充满了破坏力。这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恶是指我们承认认为不好的一面,是善的对立面,是一 种破坏力。一个世界是善恶相容的世界,没有极恶也不存在极善。有恶的存在才有创造力的呈现,一个人才有可能实现独立和成长。

  我们仔细想一想,一个永远听话表现得如你所愿的孩子真的在成长吗?前段时间大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两个主人公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孩子的恶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想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就像教育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所谓现在流行的“好妈妈的是个标准”“好爸爸准则”等,如果我们真的不加思考就照着条条框框来标准化,那一定会失去养育的乐趣。

  恶与想像力,与创造力,自立存在着不能分离的关系。过度要求善,也可能是一种摧毁。萧沆说过一句话“一切善良都不能创造,因为善良太缺乏想像力。”这句名言是不是能解答我们的困惑呢?

  肯定恶并不代表要求孩子一定要恶,或者鼓励孩子的破坏性,如果存在这样的想法,那。。。我们就不要做朋友了,哈哈哈。

  恶不绝迹,原因在于人的心灵中存在着恶,恶很多时候也是一种魅力。恶的世界隐藏着未知的事物,充满着活力,它确实恐怖,但却另人着迷。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世界。相比而言,善的世界充满着和平,无疑是一个好世界,但它总归是静态的,缺乏活力,甚至乏味和僵化。如果我们单纯的排斥恶,会招来更大的恶。但也要认识到,恶,过了分寸就具有无法挽回的破坏性。大人要做的是让孩子知道根源恶的极端恐怖之处,教给孩子如何与根源恶做斗争。想想,我们的小时候,是不是经常感到恶这件事的魅力,比如偷窃或者捉弄别人,但是我们似乎还是抵抗不住它的诱惑。

面对恶,如果大人的忍耐力更强一些,孩子就会更加生气勃勃,能跟大人们一起品尝情感丰富的人生。如果我们知识通过“善”这个媒介来跟孩子接触,就形成一条单行线,“大人—善---孩子”,如果我们这样走,就会割断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死寂,没有互动,何来有趣的人呢?

孩子的恶(如偷窃、撒谎、贪玩、逃学、攻击性、暴力等),某种程度上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变化过程,也许也是孩子走向自立的表达。如果我们单单只是拒绝恶,也就拒绝了善,要知道恶是一个逃避不了的存在,只有体验到心灵的交流,允许恶的存在,才有机会让恶转向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的恶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