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229(阳货)|爱的回报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子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制度,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从上古行到现在,很古老了。三年什么都不能动,结果什么都坏了,像稻谷一样,旧的割掉了,新的又长起来了,钻燧改火,时令也改变了,岁月换了,我看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了,你觉得心里安吗?宰予说,安呀!孔子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并没有人勉强你,你就是过了三天就跳舞也可以,只要你心安。丧礼并不靠规定的,要每个人发乎内心的,古代文化是根据内心来的,不是法律规定的。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礼乐。我现在问你一年能不能心安,你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不必要提倡改为一年,别人不愿改,是别人的事。

        孔子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要维持考道,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于是孔子告诉其他同学,宰予这个人一点良心都没有。父母死了守丧三年,是天下人都懂道理。

        通常,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岁才能单独走路,后来二十年的养育暂且不说,这三年最要紧,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回报。这是天下人都一样的,而宰予反对,主张改为一年,像这样,宰予没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一如父母怀抱抚养我们三年的心情。如改为一年,可以说天下没有一个孝子,天下任何一个父母,在自己孩子三岁以内的时候,那么慈爱、辛劳,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所以中国文化,定父母之丧为三年,就是回报这个慈爱,这仅是最起码的回报。

        曾子根据孔子所述的中国文化,著了《孝经》,为十三经之一。在《孝经》中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大原则。为政的人,把老百姓视如自己父母一样孝,改一个名字就是忠。所以从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别裁》229(阳货)|爱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