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向着明亮那方
“ 看,看,看,就你爱看书,每天忙忙碌碌,眼睛不好还不知道养着点,都这个年纪了,你还想干什么?身体是最重要的,评不上职称又能怎么样?多活几年不就什么都有了?”
……
像同事平这样直言不讳地质疑声几乎天天有,我总是莞尔一笑。
有时候我不禁惊讶,我太有个性了,对于他人褒贬不一的评论竟然置若罔闻,油盐不进。你说你的,我看我的。我的时间,我的爱好,我的人生,我做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坚信知识的力量,坚信阅读的力量,坚信阅读改变自我。虽然我学业平平,教书育人20载依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师。
二战期间,在英国伦敦肯辛郡,有一座叫“荷兰屋”的图书馆,几乎被德军炸成了废墟,屋顶被炸塌,钢筋水泥瓦砾遍地都是,但就在这样硝烟弥漫的时刻,有三名绅士就站在废墟里静静地安详地读书。
他们用行动在暗夜里点亮了明灯,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还在,人类对知识的渴望还在
这张照片感动了无数人,佐证了毛姆的话:“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如何理解朱永新老师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著名格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管岁月将如何染白我的秀发,不管我鼻梁上的眼镜厚度是否递增,更不管周围人的认可,支持还是讥笑嘲讽 ,都不能改变我对读书的热爱。
阅读是成长最重要的阶梯
尽管我是学校唯一一个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员工,却没有人读懂我与书籍结缘的情节。无论传统文化经典美文,亲近母语诗歌童谣,还是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类等强烈地吸引着我手不释卷,逢遇好的网课必听, 鼻梁上越来越厚的啤酒瓶底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我坚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人类对书籍的依赖都不会被削弱,恰恰相反,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卓越优秀的精英人物 ,没有一个脚下不是被书籍 垫高的,被书籍托举起来的。
大到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每次发言都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还有我很敬仰的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新网师朱永新老师、郝晓东院长、王小龙老师、郑建业老师、马增信老师等等,他们都是酷爱读书的,而且他们应该比我更疯狂。
所以我坚信,我喜欢读书,我不会孤独。我更不会贫穷,虽然我挣钱不多,职称不是高级 ,但是我更渴望精神上的富足与气象万千。
尤其是,我加入了新网师,在不断啃读,坚持知性阅读,这片自由的海域里我将痛并快乐着,我所遇皆是具有相同尺码,精神上气象万千的人,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前行的精神加油站。
为什么我如此饥渴?不惑之年依然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力?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究其原因有三:
一 因我天生愚笨,勤能补拙大概需要一辈子的努力践行,才赶得上那些敏捷灵巧的鸟儿,像我那资聪颖,总是令我仰望的表哥表弟、表妹等别人家的孩子。
二 小时候父母为了让我照顾弟弟,九岁才让我上小学一年级,后天勤学不辍可能是对童年的一种补偿吧?中考前夕,父亲总是激将法,我说要是考不上高中就去放羊,可能是出于我这辈子不愿去放羊的一种恐惧,时刻具有危机感。
三 我深信,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是我们从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里暂时抽离的最好方式。因为天生愚钝,打游戏、打麻将我一窍不通,也玩不转。我喜欢静静读书坐拥书城的感觉,既充实又快乐。我从小对读书、借书、买书情有独钟,看到心仪的好书总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
喜不喜欢读书,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当然这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与童年有关。出生在农村,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民。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我家是富农,家里送他去私塾读书,他他贪玩,总是逃课,后来看他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的一个侄子读书,结果我那个大伯学习很好,后来到天津落户。
记得小时候我家借过大伯家的钱,大伯几次来家里讨要。爷爷泪眼汪汪,对自己当年没有好好读书懊悔了一辈子爷爷的惨痛教训令我铭记在心。
我小时候也不喜欢在地里被太阳烤着干农活,这些外界条件催化这我靠读书改变命运,谢天谢地,我努力做到了。
毕淑敏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只井底之蛙,所不同的是,有些人的井口大一些,有些人的井口小一些。我们终其一生,都跳不出个人的局限之井,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扩大井口的大小。
读书,便是我们扩大栖身之井的最好方式。通过阅读,哪些敲击灵魂的文字不断地像我佐证:天道酬勤,不能做井底之蛙。
因为上学晚,有自知之明,我甘愿做一只笨鸟不停地飞。印象中在一个冬季的夜晚,在同学霞家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本没有封面的“厚书”,我俩趴在炕沿上,读得磕磕绊绊,口干舌燥。
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读课外书。我时常跟弟弟去集市庙会淘宝小人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小兵张嘎》等,我俩读得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