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但是还有书籍

      人喜爱的东西,随着年纪的增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的只喜欢去追一些脑残的不切实际的电视剧,现在想来,除了荒废了时间,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一丁点的帮助。

     人到而立之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生活中太多的时间被分散出去,哪怕有一点时间,也不要消耗在追剧上,要不翻翻自己喜欢的书,要不就发发呆放空自己,最近在朋友的影响下开始看点纪录片,说来可笑资本市场下,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付费制,而我发现大量优秀的纪录片却是免费看的。

      影视作品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迎合市场消费,坚持娱乐大众的目标,而记录片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创造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纪录片的意义更多是能普及知识,发人深思,却只有少部分人去看。

      纪录片会用镜头带你去看另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它能更好的增加你与这个世界的联结感,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看的那些纪录片和你看过的书一样,都会成长你的肉和血,它们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思维方式,你的三观。

       我昨晚睡前点开了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看了两集。怎么说呢,真的是满满的感动,尤其第1级《书海编舟记》,以编辑的的视角展开,编辑是摆渡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么一个角色,编辑朱岳不遗余力的挖掘新人作品,“不择手段”的像别人推荐自己挖掘的好作品,不是为了自己的额利益,而是为了让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觉得这些小众的书值得被推广和认可。

       古籍编辑俞国林为了编辑出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沟通等待了十三年,当看到书时,他眼睛里散发出的光,震撼到我了,原来真的有人如此的痴迷于书,痴迷自己的热爱的事业。还有《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因老师的一句话“拉美文学大有可为”走上了翻译之路。我相信他们身上的那种纯粹的热爱深深的感染者每个看过此纪录片的人。

       第2级《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从书店老板和藏书人的视角,去记录旧书在岁月迁移中的故事,旧书不仅仅是我们眼中“论斤称”它们更多地承载着时光、缘分、文化等等价值和意义。

      台湾旧香居从废品收书到摆地摊最后打造成为业界招牌,是父女两代人的努力,它不仅仅是个旧书店,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让喜欢藏书的人有了分享的地方,让他们因为书结交到了朋友。譬如陈晓维凭借对鲁迅的热爱和熟悉,低价购入了有鲁迅亲笔题字的画册,正如他所说缘分来源于念念不忘的回响。

       80后夫妻“开一辆书车行走中国”没有固定的地方,随意的停下来摆摊,一路上因为书,而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给水果摊主女儿推荐了《小王子》,给乡村农民带去了蔬菜种植手册,当他们出现在农村,出现在乡间小道上,当一位耄耋老人翻着画册说“好久好久没有看书了”,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让很多的书籍出现在原本可能不会出现的地方”。

      也许并不是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而是资本市场下,书店很难存活下去。我们生活的周边已经没有什么书店,更别提旧书店了。像我们小时候,校园旁边都是各种书摊,现在很难在小学初中附近看见一片的书摊了,几乎没有。

        好怀念学生时代和同学闲逛旧书店的时光,淘到自己喜欢的书,真的会快乐加倍。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录片:但是还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