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电影《食神》,感受剧情背后隐藏的哲理

看过电影《食神》的朋友都知道,该影片由周星驰主演,剧情幽默嘲讽,情节跌宕起伏。

史蒂芬·周(周星驰饰)虽然是全港知名的食神,但他成名后,过分注重食品的包装和宣传,忽视了对美食本身的钻研,最后被徒弟唐牛当众击败。

史蒂芬·周在饮食界无法立足,经历了种种打击与磨难,最后在朋友的鼓励下重燃壮志,努力学得一身绝世厨艺,重夺食神之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史蒂芬·周从失败走向成功正是由华而不实到脚踏实地的结果。

其中蕴含的哲理是——必须去掉外在的虚假包装,由表及里,深入实质,否则就会害人害己。

正如南无始祖报身佛在《世法哲言》中所说:

雄才之料必当内充其实也,华其外而碎其内弗可大器而登堂,心空之竹终非栋梁之材。

意思是说:凡是具有雄才大略、才华横溢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必须既具有充实的内心世界,深厚的道德修养,又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但内心空虚,灵魂苍白,这样的人是绝不能成为气候的,外表好看而内境劣昧的人终究不能登堂入室,成就大业。正如像空心的竹子,外表高升青奇,其实皮薄心空,就不能作栋梁之材,因为它会遇浪即折,遇力即碎,又怎么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

近些年,很多人越来越崇尚外在的“包装”,崇其表而失其里,仿佛不经过一番包装就无法示人。

于是便有了上千元一盒的高档月饼拆开只有两三块,几百元一盒的草莓拆开只有25颗。过度的包装,完全盖住了商品本身的风头,最终只能令人失望。

这种过度包装已经不仅出现在礼品上,更有甚者,还用在了人身上。

常见选秀节目的“励志包装”

不知从何时起,参选者习惯用自己的不幸人生来博取观众的同情,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经历苦难、奋发有为的励志青年,这俨然成了此类节目煽情的必备环节。

其次就是“学历包装”

“学历包装”通常与简历造假有关,为了突出成就,有人不惜刻意拔高学历。比如某娱乐明星晒他的北大博士后录取通知书,却对网友说“不知知网”。他学术不端终被打假,被校方撤销了博士后的录取资格。

再来就是被人诟病的“名媛包装”

有些女士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却硬要秀高消费,把自己包装成经济独立、岁月静好“名媛”,实际上信用卡都不知道刷爆了多少张,玩着自欺欺人的花样。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外在条件可以造假,但内在底蕴却是装不出来的,有泡沫迟早会破裂。

还有佛教界所谓高僧大德的“外衣包装”

末法时期,鱼龙混杂。很多人或由各自弟子抬捧,或自己虚吹,抑或者通过他人造势等方式,把自己扮成了“高僧大德、圣者再来”,实质上他们却是不懂佛法的骗子而已。可是佛弟子们不明就里,以为这些身披佛教外衣的人真是了不起的圣者再来,对他们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大家想过没有:什么人才称得上是高僧大德、圣者再来?是凭他摇铃打鼓夸夸其谈,还是一身法袍高高在上?如果只凭这些包装出来的外在形式,就说他是得道圣者,那绝对是大错特错了。专业的演员可以装扮演绎得更好,难道也是圣者吗?

笔者认为,真正的圣者至少具备三样东西。第一对经律论三藏通达。第二具备菩提心,为利一切众生;第三具备证德证境,可实际展现证量功夫。

若对经藏一知半解,没有了义,如何自觉觉他?

若没有菩提心,一切为空谈,因为菩提心是修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奠基石。

而最重要的一点,若没有实际证量功夫,只空谈理论,那人也只是“经教子”或“空禅子”而已,跟圣者是不沾边的。

所以,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外表或地位去判断他是否是圣者再来,而一定要深入实质,了解透彻,这样才不会上当受骗。

总之,我们切不可做外表高升青奇、实则皮薄心空之竹,而要做作栋梁之材,作社会的中流砥柱。

所以,无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不可做表面文章,而要脚踏实地,从因果入手,依佛教戒,踏实修行,落实于三业,这样才能利于自己、利于国家、利于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温电影《食神》,感受剧情背后隐藏的哲理)